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初中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4-10-29 22:21:31 賽賽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說課稿(通用21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說課稿(通用21篇)

          初中地理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本節課主要學習《中國地理》第三冊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第三節《降水和干濕地區》。本節共分三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本章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鑒于天氣和氣候與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關系極為密切,本章教學內容注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把抽象的天氣、氣候知識變成具體有用的知識,本章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充分認識我國氣候資源優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國天氣、氣候災害的一面,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客觀地認識我國的氣候資源。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收聽天氣預報》,主要介紹有關天氣的基礎知識。第二節為《氣溫分布和溫度帶》,主要講我國的氣溫分布特點和五大溫度帶。第三節為《降水和干濕地區》,主要介紹我國降水的三個特點和四個干濕地區。本節課學習我國降水的第一個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本節課與《中國地理》第一冊第四章《世界氣候》聯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為基礎。另外本節課學習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又是學習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分界線的基礎,所以必須要求學習掌握。

          二、說教學重難點:

          1、識記: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理解:我國年降水量分布規律及成因。

          3、能力培養:通過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培養學生閱讀和分析氣候圖的能力。

          4、難點: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聯系學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礎知識,本節可采用在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讀圖、分析、比較及歸納法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在《中國行政區劃》圖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臺灣、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省級單位。(中國地圖冊第三冊第二頁。)

          2、在《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山脈。(中國地圖冊第三冊第十頁。)

          3、想一想:我國一月份的零度等溫線大致通過什么地方?

          (二)、學習新課:

          1、導入并板書課題:降水和干濕地區

          2、學生預習課文第49至51頁。(初讀)

          3、讀課本第50頁《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并思考下列問題:(精讀)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的地區。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并想一想它大致通過什么地方?它與一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并想一想它大致通過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5)、找出學校所在省、區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

          (6)、比較圖上東南沿海地區與西北內陸地區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7)、想一想: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有什么規律?

          4、分小組交換結果并討論: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有什么規律?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結論并講解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6、讀課本第50至51頁的《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圖和《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示意》圖,并思考下列問題:

          (1)、東南季風來自哪個大洋,主要影響我國什么地區?西南季風來自哪個大洋,主要影響我國什么地區?

          (2)、從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考慮,為什么西北內陸地區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

          7、分小組交換結果并思考:為什么我國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8、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結論并講解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分別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并將這三條線添粗。

          2、我國年降水量地區分布的總趨勢是什么?它與夏季風的影響有什么關系?

          (四)、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特點,即年降水量地區分布為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五)作業:

          《目標評價手冊》第16頁第20題。

          五、說教學效果: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過的地方,理解我國年降水量地區分布的規律及成因,并具備一定的閱讀和分析氣候圖的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略)

          初中地理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過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那么我先來談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的片段內容,本課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區的氣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觀變化的原因,因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對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觀的存在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說學情

          【過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來談一談我對于學生的認識。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正處于一個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形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但是由于學習地理的時間不是很長,觀察力和讀圖能力比較弱因此需要教師加以適時地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基于以上對于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設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分析西北地區的位置、范圍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區干旱的表現、成因及變化規律。

          2.通過讀圖確定范圍、概括位置特點,分析歸納本區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初步樹立人地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1.掌握西北地區的位置、范圍以及自然特征。

          2.會分析西北地區干旱、荒漠的表現、成因及變化規律。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地圖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接下來我來談一談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我的教學過程總共包含四個環節分別是: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高、小結作業。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了圖片導入的方法,我會在大屏幕上呈現西北地區草原和荒漠景觀圖并提問學生為什么產生這樣的現象?通過學生的回答我會順勢引入這節課《草原和荒漠》。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圖片導入的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于本堂課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更快的把他們帶入到課堂中來。

          環節二:新課教學

          【過渡句】新課講授是本節課的核心和重點,因此在這個環節我通過設計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力求突破我的重難點。

          1.位置、范圍

          呈現中國行政區劃圖請學生找出西北地區的具體位置和范圍?

          引導學生得出:西北地區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內蒙古和寧夏及甘肅的北部。

          2.氣候

          結合課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區氣溫圖找出西北地區的氣候類型及其氣候特點?

          學生讀圖思考得出:西北地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嚴寒而干燥,夏季高溫,降水較少。西北地區距海較遠,并且被山嶺重重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這里的降水比較少,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過一半的地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國干旱面積最廣的地區。

          3.地形

          緊接著結合圖8.3引導學生歸納出西北地區的地形分布為: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主要是內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間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觀分布原因

          在對自然特征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之后我會請同學們4人為一組,時間是5分鐘,小組討論西北地區既有草原景觀又有荒漠景觀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走下講臺進行實時點撥,學生討論完畢之后請學生代表發言并給出肯定性的評價,最終共同得出:結合西北地區的地形、氣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較遠且有高山阻隔,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東部距離海洋較近,降水量相對較多,景觀表現為草原;往西,距離海洋原來越遠,降水量逐漸減少,自然景觀有草原逐漸過渡為荒漠。

          【設計意圖】我之所以這樣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提高學生的運用地圖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學習基礎后我會請學生試著自主探究西北地區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狀況。在學生進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導學生共同得出由于氣候干旱,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為季節性河流,是我國內流河的主要分布區。內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黃河、額爾齊斯河。

          【設計意圖】鞏固提高這個環節是為了加強學生對于本節課內容的透徹理解同時鍛煉舉一反三的能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我將通過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結束這堂課,以強化學習效果。

          基于一個新課改的理念我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作業,思考在這樣的自然地理特征條件下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談一談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了突出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說課稿 3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黃河”,我的說課內容圍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設定、目標的落實過程、教后反思展開。

          教材分析:

          八年級地理把目光從世界移向了中國,研究中國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國的自然環境;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經濟發展。從世界到中國是整體到局部的一個深入認識過程,是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運用、拓展過程。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三個方面介紹我國的自然環境,在水文方面重點介紹了黃河和長江。黃河對中華民族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學習黃河對認識我國的自然環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懸河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初步樹立人地關系協調的環境意識。從教材結構看,本課既是學習河流湖泊概況的延伸,又是以后學習水資源的基礎。

          學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圖、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后,八年級的學生,基本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已經形成,具備了中國省級行政區、中國的地形、中國氣候區等基礎知識;掌握了讀圖、填圖等基本的地理學習方法,所以本節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黃河是母親河,在歌曲和詩句中都有贊美,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但是具體的自然概況、母親河的貢獻、母親河的憂患,好多學生僅僅是略知一二,所以這些具體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又全部是新鮮的。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愛表現自己,多創造機會和條件,學生就容易參與進來。

          目標的設定:

          有關“黃河”的課程標準要求是:運用地圖說出黃河的概況。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根據課程標準,本節課從以下三個學習目標滲透學習方法:

          1、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各段分界點;

          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調。

          讀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各段分界點,就成為本節的第一個學習重點;黃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濫的嚴重隱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調,是本課第二個重點。一節課必須要有重點,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難點,本節內容主要是讀圖掌握、歸納總結、分析體會,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所以沒有難點的.設置。

          目標的落實:

          本節課學生通過讀圖、填圖,歸納總結,分析體會依次完成三個學習目標。簡要復習內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學內容,中華的母親河-黃河,分為3個內容:黃河概況、黃河的奉獻、黃河的憂患。將黃河比作母親,有親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衛黃河》烘托氣勢,學生背誦李白的《將進酒》前兩句,體會古人對黃河源頭和歸宿的遐想,了解母親河,我們必須要知道她的源頭、歸宿、流經地區,引出本節課第一個學習目標:

          目標1:通過讀圖知道黃河的源頭、歸宿,流經的省級行政區,各段分界點。

          這一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讀圖、依次回答完成。以學生的讀圖、回答為主。地圖是這一目標學習的重要依托,除了學生讀圖外,我把黃河水系簡圖呈現到黑板上,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標,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的部分習題,鞏固目標1。

          過渡語:我們每個人的母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許許多多的貢獻,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評價,母親有貢獻也會有缺憾,黃河作為中華的母親,功在哪里?過在何方?由誰來評說呢?引出目標2

          目標2:利用資料歸納總結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奉獻。

          這部分主要通過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討論黃河母親留下的財富,歸納總結出三個方面主要的奉獻:豐富的水能資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過渡語:黃河母親給了我們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為農耕提供便利的條件與基礎,黃河無私奉獻著,養育著她的子子孫孫,中華兒女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怎能不驕傲!怎能不自豪!母親有功,也有缺憾,黃河曾是中國的憂患,她憂在哪里?患在何處?引出目標3。

          目標3:學會分析黃河下游憂患的原因,體會人地關系協調。

          引導學生自讀49頁最后一段,找出黃河的憂——下游的地上河,副板書地上河夸張簡圖,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動,激發學生興趣,積極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討論,緊接著,提出問題: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導學生自讀51頁“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積形成,進一步追問泥沙是從哪里來?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圖“黃河流經哪一段產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結論:黃河在流經中游產生的泥沙最多,泥沙來自中游;深入提問:中游為什么會產生大量泥沙?學生討論探究得出3點原因,這三點導致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從中游輸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發學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學生感受黃河下游隨時都有決口泛濫的危險。在此基礎上又留下懸念:把如何治理黃河下游水患留作課后思考。

          初中地理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每一個中國的公民都應該了解首都的基本狀況;

          北京還是一個特大城市,教材通過對北京的介紹,使學生掌握了解一個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節是中國區域地理省級區域的開始,也是代表,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城市區域學習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學習后面的內容,并且可以自學其他教材中沒有介紹的區域。

          2、教材處理

          學生對于北京的這個城市,都已經有了多多少少的認識,對于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學生已經學會了使用計算機網絡搜集資料,基于此,我將讓學生課前搜集材料,自學讀圖、探究、討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強調,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點撥學生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運用地圖說出北京的位置、范圍,并對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職能、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建設的成就,從而了解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過程與方法:引領學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讀圖、分析、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名勝古跡和發達的現代化進程,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主人翁責任感。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職能。

          教學難點:對北京地理位置的`評價;

          北京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重點難點的突破:充分利用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的學習,通過地圖、資料、視頻等多種輔助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

          啟發式講述法、引導交流合作等。

          三、說學法

          自學讀圖、探究、討論。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教學的創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本課設計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師生互動導入新課

          為了避免一開課就是老師說學生聽的沉悶氣氛,我在課前先播放《奧運會吉祥物的宣傳片》,開課后用問題導入,如:在動畫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奧運會將在哪里舉行?這樣一問一答,學生的思路就被我帶到了學習的軌道上,開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課題時,為了渲染氣氛,我同時播放中央電視臺節目插花的視頻,讓學生對北京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第二環節:組織活動學習新課

          本環節我先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小組探究學習北京的位置。在學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為首都,除了和其他區域一樣有海陸位置外,還有其自身的戰略位置和經濟位置;

          在學生探究時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圖、北京地形圖、中國溫度帶和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

          在學生匯報時,用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條件,并強調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學生理解新中國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來進入北京職能的學習,為了讓學生了解北京具有這些職能的條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時,我列舉若干項文化的內容,讓學生任選一項介紹,在學生介紹時我適時地穿插一些小活動,如在介紹音樂方面時,學生可能會提到京韻大鼓和國粹京劇,可讓學生試唱兩句;

          還穿插一些視頻和音樂,讓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并用,同時這一活動又檢查了學生課前搜集整理資料的情況。

          在了解北京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時,我出示配以《故鄉是北京》背景音樂的北京名勝古跡的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比一比,看誰認得多,再選擇他們熟悉的一處作以簡單的介紹,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強調有哪些名勝古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提出故宮面臨的壓力,讓學生出謀劃策。

          在了解北京現代化進程時,我先播放一組北京現代化建筑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和前面的圖片風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學生強調把北京建設成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三環節:回顧活動測試應用

          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用一句話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再讓學生運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鄉哈爾濱的位置、職能、歷史和現代化進程。在學生匯報時穿插京哈鐵路火車提速的新聞,從而說明城市交通的發展,進而將寫一篇以《我的家鄉——哈爾濱》為主題的短文作為課后作業。

          第四環節:升華情感倡導行動

          讓學生說說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應該為奧運會和09年在哈爾濱舉行的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做點什么?最后在奧運會會歌聲中,用激勵性的語言結束全課。

          以上是我對《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這一課的設計,還很不成熟,懇請各位老師予以指正,

          初中地理說課稿 5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非洲》。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非洲這一課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其內容包括:非洲的氣溫和降水、主要氣候類型與農業的關系。教材從非洲的氣溫、降水的特征對非洲的氣候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并且通過閱讀部分呈現出氣溫和年等降水量線的讀圖技巧,為以后分析通過此類圖總結其他地區的氣候特征做好鋪墊。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初一的學生對于非洲,都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前面已經學習了非洲的地形,對非洲的地形有所掌握,但是對于非洲的氣溫并沒有系統的了解;谒麄円呀泴W會使用計算機搜集資料,我會讓他們在上課之前搜集資料,自主讀圖探究,梳理學習思路,上課時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正確理解和掌握非洲的'氣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各種氣候分布圖和氣候資料的分析,描述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歸納其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

          2、初步領會運用氣候分布圖,描述氣候特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升讀圖分析能力。

          3、增強對于地理現象的好奇心,提升地理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定,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非洲炎熱的氣候。

          難點: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地圖法、講述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法,在PPT上展示非洲服飾的圖片并讓學生說說非洲的服飾有怎樣的特點?(寬松肥大、無袖、無領或矮領,式樣簡單)并提問: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特點呢?進而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圖片讓學生們從生活出發,將學生帶入情境中,激發學生興趣、提起同學們對非洲的探究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氣溫

          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課本18頁閱讀內容:學看氣溫分布圖,分析讀氣溫分布圖三要素。學生能夠根據閱讀內容說出:等溫線讀數、疏密、走向。

          【設計意圖】掌握讀氣溫分布圖的方法,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區域氣溫特點做好知識基礎。

          在PPT上出示非洲1月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

          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學的看圖方法討論非洲的氣溫特點?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選擇性鼓勵,并歸納非洲的氣溫特征。即:非洲四分之三的面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氣候普遍炎熱,被稱為“熱帶大陸”。

          【設計意圖】通過對非洲氣溫分布進行判讀,可以直觀感受到非洲炎熱的氣候特征,同時也是對剛學習的讀圖技巧進行檢驗和鞏固。

          2、降水

          讓學生閱讀課本18頁閱讀內容,學看降水量的分布圖,分析降水量分布圖的讀圖要點。

          【設計意圖】掌握年降水分布圖的讀圖方法,為后面分析非洲和其他區域降水特點打好知識基礎

          在分析了讀圖要點后,我會在PPT上出示非洲年降水量分布圖,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學習的看圖方法討論非洲年降水量的特點。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選擇性夸贊,并從整體到局部歸納非洲的降水分布特點。即:非洲的降水地區分布不均勻,總體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降水豐富;南、北回歸線兩側大多干旱少雨。

          【設計意圖】通過對非洲降水分布進行判讀,可以直觀感受到非洲干旱的氣候特征,同時也是對剛學習的讀圖技巧進行檢驗和鞏固。

          3、非洲的氣候類型

          在PPT上出示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

          讓學生根據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完成課后活動題一,找一找非洲的主要的氣候類型。其分布有什么特點?

          邀請兩個學生來回答之后對非洲的氣候類型以及氣候特征進行補充說明。

          4、氣候與農業的關系

          由于氣候類型與農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需要學生結合氣候類型圖以及農業景觀進行分析。

          首先,我會出示一組圖片展示非洲主要氣候類型的景觀,并簡單介紹其氣候特點。然后展示相關農業生產的景觀圖,讓學生分析氣候類型與農業分布的關系。

          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并闡述正確答案。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氣候與農業的關系,感悟地理學習的樂趣,讓學生認識到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

          環節三:鞏固提高

          完成課本剩余活動題部分。加深對于知識的深化理解。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同時強調對于讀圖能力的提升。

          【作業】尼羅河兩大支流分別是:白尼羅河、青尼羅河它們各流經哪些氣候區?并試著解釋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

          【設計意圖】拓寬知識面,鍛煉思維。同時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采用的是綜合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初中地理說課稿 6

          今天我講的課題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下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編排上本節是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在第一節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征。本章內容是后面各章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又南北方地區平時大家了解較多,所以將南北方地區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區之前學習,有利于在掌握本課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習認識地理區域的方法。

          在內容上本節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于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南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教學目標

          根據地理課標準的要求我設置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顯差異。

         。2)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受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顯差異。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

         。2)通過分析南北地區人文差異產生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發展認識人地關系的思維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圖片,資料,視頻等了解南北方地區的自然,人文特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難點: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性與自然因素的關系。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精心設計了信息整合課件,創設出全新的氛圍,盡可能地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對要學的新知識有了期待感,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由舊到新,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使他們樂學,也會學。

          2、學法分析: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學生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人人動手動腦,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發揮每個同學的自主性,使得學習的過程很愉快,同時又漸進地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有張有弛,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將不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速度和程度也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三、說教學程序

          學生已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主要地形區的分布,行政區劃以及溫度和降水量圖的判讀,所以在本堂課我通過:導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課→鞏固小結 →反饋練習等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

          (一)導入新課

          從《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說的是:齊國的晏子到楚國,楚王想戲弄他,故意將一個犯人從堂下押過。楚王問:此人犯了什么罪?

          回答:一個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就對晏子說,你們齊國人是不是都很喜歡偷東西?

          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變成了枳,又酸又小,為什么呢?因為土壤不同。

          從故事提出問題,我國南,北方的在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呢?它們之間有什么差別呢?為什么會影響水果的生長?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點除了影響到水果的生長,對于生活在當地的人們又有什么影響呢?

          通過設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原因的熱情,也以問題的形式帶出了本節課的重點,也就是要學的內容。

         。ǘ┖献魈骄浚淌谛抡n

          本節課是信息整合課,每兩個同學就有一臺電腦,所以本節課我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讓學生討論結果,教師再巡回指導來進行新課的學習。這樣可以達到個別同學能力的鍛煉與全班參與相結合,避免了重視個體,實現了人人參與,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

          1、學生讀中國地形圖,四地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中國年降水量圖,根據圖下面所設的問題讀圖,討論,尋找答案,從而了解南北方地區的地形特點,氣溫和降水量上的區別以及河流徑流量的差異

          2、提問:南北方地區在自然方面有什么區別,讓學生討論后回答,老師進行引導和歸納總結。

          (過渡)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明自然差異往往會造成了人文方面上的差異,進而過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

          在人文地理差異這部分,與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學生通過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信息了解南北方地區在農耕制度,傳統民居,飲食,傳統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后引導學生從地形,溫度,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發展認識人地關系的思維能力。

         。ㄋ模╈柟绦〗Y

          在學習中學生對重難點的把握還不夠準確,因此最后用多媒體展示課堂筆記,讓學生參照課堂筆記,回答課前導入時所提出的問題,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小結。

         。ㄎ澹┰谛〗Y完后通過反饋練習達到反饋,鞏固的作用。

          四、亮點

          本節課目的性強,層次感強,實踐性強,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合作交流學習經驗的形式讓學生們學得自在,真正的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說課稿 7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日本》。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日本”是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共包括三個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島國,與世界聯系密切的工業,東西兼容的文化!岸嗷鹕降卣鸬膷u國”這一內容,是對七年級上冊“板塊構造學”的一個具體案例的詮釋,是學生理解火山地震的發生與板塊運動有關,對今后學習相關的內容起到學以致用的作用。

          二、說學情

          我所帶的是七年級的學生,這個學齡段的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但是,對于地理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以及探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在學生表現的同時,引導思考,培養學生歸納、遷移的地理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以上對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借助地圖,準確說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領土組成;能結合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地震與火山的原因,能說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認識一個國家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嘗試運用這種方法去學習其他國家。

          3.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防震意識,能夠利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難點是:

          【重點】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2.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和能力。

          【難點】

          學生自己讀圖總結日本的自然環境,掌握學習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基本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這節課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地圖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節課教學過程的設計。我將從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四部分加以說明。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將采用圖片導入的方法,在課件中播放關于日本的圖片:富士山、櫻花、穿著和服的日本女人、豐田汽車的標志等圖片。并解說:這是一個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并且位于我國東方,是我國的鄰邦——日本。提問學生對日本的了解,通過學生的簡單回答之后,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設計意圖】之所以采用圖片導入的方法,是因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還能將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部分內容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更加形象,進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接下來是新課教學環節,在這一環節我將采用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地圖法的教學方法。

          1.首先,讀圖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1)日本瀕臨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屬于哪一大洲?在該洲的什么部位?

          (2)說出日本的緯度范圍。

          【學生活動】學生讀圖之后,讓學生回答所找到的瀕臨的海洋,學生可能說不全所瀕臨的海洋,而是隨意說幾個,針對這種情況,我會引導學生總結:日本瀕臨的海洋:太平洋、東海、黃海、日本海。之后師生一起總結日本屬于亞洲,位于亞洲東部以及日本大致位于北緯30°到北緯45°之間。

          【設計意圖】以上的地圖法可以鍛煉學生讀圖的能力,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2.小組合作,讀圖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問題:(1)找出日本的四大島;(2)觀察日本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這對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圖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稱,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在學生討論時,我會巡視并適當點撥。

          【教師總結】(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組成;

          (2)日本的海岸線曲折,有利于發展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業和對外經濟聯系;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分布著狹窄的平原,因此許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提高學生交流、總結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傳視頻,2011年3月日本發生地震及引發的海嘯視頻;展示圖7.7日本及附近地區的火山、地震帶及圖7.8傳統民居;圖7.9防震演習。思考:

          (1)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應對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應該向日本學習什么?

          【學生活動】(1)因為日本處于地震帶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對國民進行防震減災訓練;

          (3)建立防災教育中心;定期舉行防震演習。

          學生們總結可能不全面,在學生總結完之后,我會進行補充,日本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所以多火山地震;

          應對地震,日本除過對國民進行防震減災訓練,在傳統民居上,采用質地較輕的建筑材料,以減輕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建立地震預警信息系統等;我們還可以在家中的家具安裝固定裝置等。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的安排,是通過在視頻中,在圖片中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能更深刻的體會。

          環節三:鞏固提高

          用七字詩的形式鞏固本節課知識要點:

          亞東太西北東半,四大島嶼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灣,七大城市在海邊,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塊部。

          【設計意圖】這樣安排,能夠很流利的記住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比逐條記憶更有趣,體現了樂學的教育理念。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學習的結束,并不是地理學習的結束,應該以此為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讓學生在課后,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火山的利弊,下節課進行關于火山利弊的小型辯論賽。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說課稿 8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氣溫的變化。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有氣溫的概念、氣溫的表述方式、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這一節課是對第一節“天氣”知識的延伸。它與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降水”一起,是理解第四節有關“氣候”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而且學好本節也能為今后在高中進一步學習氣候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已經學習了第一節多變的天氣,了解了有關氣溫的知識,再加上第一章學習了等高線,有助于理解等溫線的判讀。但地理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與小學的知識銜接較少,相對于語數外來說,學生對地理興趣和重視都不夠。加之七年級的學生知識儲備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都較差,這為教學實施帶來一定的挑戰,所以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順利完成本節學習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說出氣溫的相關概念和表述方式,學會計算某地的日平均氣溫和月平均氣溫。

          2、通過閱讀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圖,掌握閱讀曲線圖的方法,具備計算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的能力。

          3、通過氣溫觀測,增強關注生活、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

          準確判斷某地的氣溫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變化。

          【難點】

          運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理解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的原因。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生活實例導入。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天氣變化的照片,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是由于天氣的變化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展示天氣變化圖片,視覺沖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問:通常用什么詞語描述氣溫,學生回答為最高溫、最低溫。教師以人們口中常說的某一天是具體的多少度去引導學生說出平均溫也是描述氣溫的方式。

          學生回答: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

          【問題】

          (1)如何計算一天內的平均氣溫?

          (2)如何計算一年內的平均氣溫?

          【學生活動】

          (1)日均溫=一天中8點,14點,20點,2點測得的氣溫相加再除以4。

          (2)年均溫=12個月的月均溫相加再除以12。

          【教師總結】描述氣溫有三種方法: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氣溫的相關概念,也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做鋪墊。

          2、氣溫日變化分析

          教師PPT展示《氣溫日變化曲線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分別出現在什么時候?

          (2)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可以得到什么?

          【學生回答】最高出現在14時,最低出現在日出左右,最高氣溫-最低氣溫=7攝氏度。

          【教師總結】氣溫日變化圖分布規律:最高氣溫出現在14時,最低出現在日出左右,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氣溫日較差。

          3、氣溫年變化分析

          【多媒體展示】教師多媒體展示陸地年均溫數據和海洋年均溫數據。

          四人為一小組,仿照氣溫日變化圖,根據大屏幕所給數據,將陸地與海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繪制于同一張圖上,并找出分布規律,嘗試著計算年較差。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并繪制曲線圖、進行相關計算。

          【教師總結】大家繪制的圖都特別準確也特別美觀,從剛才所繪制的圖以及計算當中可得出:

          陸地上,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海洋上,最高氣溫出現在8月,最低氣溫出現在2月,最高、最低月均溫,海洋上比陸地上推遲一個月;氣溫年較差=年內最高月均溫-年內最低月均溫。

          教師歸納:

          日變化:一天當中14時氣溫最高、日出前后氣溫最低。日較差=最高氣溫-最低氣溫。

          年變化:陸地氣溫最高出現在7月份、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份;海洋上氣溫最低出現在8月份、最低氣溫出現在2月份。年較差=最高月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氣溫日變化曲線圖分析學習,能夠提高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設置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圖,既能夠對已學的知識點進行鞏固,也能夠提升學生的繪圖能力。通過討論環節也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合作交流及表達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搜集所在城市去年一整年的月均氣溫,并計算出去年氣溫年較差。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采用的是提綱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初中地理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一章中的第一節《日本》的第一課時,屬于世界地理中的國家地理,是學生在學習國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個國家,同學們學完亞洲后已有了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以后還會學習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日本這一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學習日本,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節不論在新教材還是老教材中,都是重點講解的國家,且對后面的國家教學,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課時部分內容主要為日本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預防。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已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板塊運動學說的學習也了解了一些地震發生的原因。但學生對災害的影響和預防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些知識點也就成為本節課學生探究的重點。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初一學生,經過前一學期的學習,學生的基礎較好,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另外,學生通過學習本冊書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也積累了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和活動探究能力,讓學生獨立或在合作中進行讀圖、識圖并分析相關問題,更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為本節課以探究活動為主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點。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ǘ┻^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過對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的學習,對日本有初步了解。

         。ㄈ┣楦小B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及生活技能,使他們懂得地震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2、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關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關系的學習習慣。

          3、通過中日島嶼爭端,培養學生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愛國熱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ǘ╇y點: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會采用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并配合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來解決這些重難點。然后用隨堂練習來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內容涉及到的知識點多,適合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機會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流水賬似的全部詳細過一遍,必須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計劃采用活動討論法、情境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分組法、讀圖分析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好本課涉及的新內容。這樣做,一方面通過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活動探究使學生的認識經歷感性認識再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有一個飛躍。

          2、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學生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探究能力指導: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地理: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分析,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重視地圖的作用: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通過讀圖養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

          我展示多媒體一組動漫圖片(多啦A夢、柯南、火影、一休)及風景圖片(富士山和櫻花)。七年級學生年齡層次較低,他們對動漫有著濃厚的興趣,用他們耳熟能詳的動漫人物引入本課內容,他們很容易接受,且激發了他們濃厚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總結:日本和我們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然后給學生分組:把學生分為四組,多啦A夢組、柯南組、火影組、一休組。

          要求:小組團結合作,有集體榮譽感。

          1、小組同學在課堂中玩“找茬”游戲。尋找老師課件展示中的錯誤,每找到一處得一朵紅花。

          2、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優勝組得紅花。課程結束,得花最多組勝利。

         。ǘ┬抡n講授

          1、多媒體展示我們到坐火車到日本旅游(學生尋找錯誤)

          2、多媒體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國》圖

          3、找出日本周圍的海域

          4、談時事,中日島嶼領土爭端,使學生明確島嶼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愛國熱情。

          我作總結:日本是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群島國家。它位于北溫帶,與中國一衣帶水,而且位于東半球、北半球,日本東臨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鮮海峽與俄羅斯、朝鮮、韓國相望,西南與我國隔東海相望。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地圖來尋找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培養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師生互動讀圖分析討論:

          1、日本的領土構成

          總體介紹日本的領土面積通過比較練習法,同學們感受到日本的人稠地狹。通過讀圖得知四大島的分布范圍及最大島。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和思考,深刻認識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人口狀況,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2、日本地形特點

          探究討論:互動學習分析出日本的地勢的特點,通過老師帶領同學分析,通過已有知識建立聯系,發現總結出特點。

          最后多媒體展示我們考察了日本的自然風光,發現日本的平原比山地多。我們來到了位于九州島的旅游勝地——富士山,它是日本最高峰,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富士山是一座死火山,盡管是夏天,但我們仍然看到了富士山山頂的皚皚白雪。(學生尋找錯誤)

          3、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展示《富士山》圖片,《六大板塊示意圖》。

          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日本應對地震的措施。

          通過討論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產生的影響。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討論中發現別的同學思考問題的新角度,找到自己學習的優勢與缺點,從而更好的為今后的學習提供方法。

          我總結出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勝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不穩定,多火山與地震。

          我國處在兩大火山、地震帶交界處,多火山、地震。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根據“5.12汶川地震”,模擬地震中在四個不同場景中(教室,家里,商場,大街上)如何自救?最后,教師總結防震減災知識,提高同學們保護生命安全的意識。

         。ㄋ模┬〗Y作業

          小結提問:本節課都學了哪些內容?

          展示多媒體課件:

          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

          1、地理位置

          2、組成部分

          3、海岸線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4、多火山和地震

          作業:

          1、結合“我國5.12汶川大地震”的影響,搜集有關防震減災方面的知識。

          2、完成能力培養與測試第一節日本的第一課時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圍繞日本國的地理特征來呈現,從多方面進行分析日本的地形地貌,著重突出本節課的內容重點和難點,學生也能從我的板書設計中進行有條理的筆記。

          初中地理說課稿 10

          x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眾多的人口第一課時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冊第三章<中國的人口>第一節的內容。教材編排是以人口—環境—資源為主線,正確闡明了人地關系,學習本課內容是學習本章其它部分知識的基礎,也是為今后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社會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確定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掌握我國人口分布特點;掌握我國人口基本國策;通過讀圖,找出我國人口分布情況等。

          技能培養: 學會計算人口密度; 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培養學生聯系實際,關注社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圖表、數據、文字材料等,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過講述我國人口,使學生認識中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初步樹立必須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加強我國國情、國策等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人口基本國策及我國人口分布特點。(理由是計劃生育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基本國策,同時也為初三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打下基礎。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上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制約。這些知識是學生必須認識的內容。)

          難點: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或影響。(理由是根據初一學生的認識水平及學生大多缺乏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求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本節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運用讀圖分析法、啟發誘導法、分組討論法。

          三、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四、教學程序

          問題導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個國家,我國在1995年抽樣調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是多少,分布情況如何,過多的人口帶來哪些問題或影響,該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對我國人口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興趣,同時可對本課學習的內容有個粗略的認識。)

          探究新知,師生互動:

          [課件]播放一組人口眾多的照片和錄像?

          [提問]這些照片和錄像給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學生自由發言)師歸納小結。(能使學生感性認識我國人口眾多)

          接著展示[課件]我國人口增長圖

          師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總數,并讓學生計算一下,當時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啟發學生從圖中發現“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及引導學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時間與1949年—20xx年50多年時間人口增長情況,并討論分析其原因。

          [課件]顯示“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的人口數量(1999)”圖[提問]我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學生讀圖回答)(通過這些數據,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中國人口數量多的特點,各省數量相差大,為學習下一知識點作基礎)接著師也聯系一下本地實際(加強鄉土教育)針對前面得出的結論,師分組讓學生思考討論: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或影響(設計意圖:可使學生充分認識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利于加強我國國情教育,可培養學生識圖和解題能力及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接著設問:針對我國人口眾多,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那么應用什么方法解決?(前后銜接,通過學生思考、回答,突破重點)

          關于人口密度教學:可以這樣轉入,我國人口眾多,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從地圖上怎么閱讀?一個地區的人口疏密狀況用什么表示,怎樣計算?為了理解人口密度啟發學生計算江蘇、山東、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業本),并根據結果思考:我國人口分布有何特點?(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為學習接下來的內容作準備,同時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課件]顯示“中國人口密度圖” [讀圖提示]

          1.A、B兩點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圍?

          2.我國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國人口界線是從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圖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個自治區。師指導學生讀圖,歸納小結。(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為突破重點奠定了基礎)[課件]閃爍“黑河、騰沖”的名稱和之間的人口界線 ?

          [提問]人口界線東南、西北兩部分面積和人口占全國的比重各是多少?學生回答基礎上小結: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互動,層層設問推進,實現重點的突破)

          歸納小結:根據本節課知識內容和特點,對照地圖采取概括式小結方式(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及時鞏固,加深對所學的知識運用,提高學生讀圖、用圖能力) 反饋練習:為了真正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引入練習。

          初中地理說課稿 11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河流湖泊眾多。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商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的第三節《河流與湖泊》的第一部分內容。主要內容包括:我國河流湖泊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等。本課既是對前面“地形地勢”“氣候”的拓展和延伸,也為下面學習“長江”“黃河”打好基礎,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學習完本節課后,能對我國河流分布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培養熱愛自然的理念。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八年級的學生個性鮮明,對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他們注意力不夠集中,缺乏相應的主動性,不適合自主學習。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媒體教學激發學生興趣,順應學生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河湖眾多的特點;找出中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分析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運用地圖和統計資料說明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過讀圖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總結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3、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提升對自然的熱愛與保護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中國主要的內流河和外流河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難點】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講授法、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播放歌曲“黃河大合唱”,請同學們猜猜是哪一條河流,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河流?接著進一步提問:我國的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們又有怎樣的特征呢?從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歌曲導入能有效的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設置疑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心理,從而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總特征。首先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圖,并請學生說一說我國河流湖泊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學生讀圖后師生總結:我國疆域遼闊,有許多大江巨川源遠流長,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羅棋布,呈現河流湖泊眾多的特點。

          2、河流

         。1)分布特征。首先我會展示中國水系分布圖并請學生在圖上填出河流的名稱,并找到他們的歸宿。學生讀圖后回答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瀾滄江;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我國眾多的河流中,長江、黃河等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屬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區域,稱之為外流區。而塔里木河等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屬于內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稱之為內流區。接下來我會繼續提問:我國的內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間分布嗎?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布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學生閱讀地圖后回答到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界限與之前所學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氣候較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內陸地區。我會在此提醒學生注意在西北地區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東部地區也有內流區,如大興安嶺以東地區就有部分為內流區。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圖片找尋答案的過程,提升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養成從地圖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水文特征。首先我會展示“中國主要河流流量的年變化曲線”圖,結合中國的氣候分布特點,將全班分為三大組,從流量、汛期、含沙量、結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學生閱讀地圖后師生共同總結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談論,培養學生集體協作的意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理解這一難點。

          3、湖泊。我會在多媒體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圖,找出我國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點。學生回答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部平原地區。我國湖泊眾多,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部平原地區。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設計意圖】及時獲得學生的學習反饋,提升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作業:根據本節課內容,搜集資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對家鄉的認識。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采用的是提綱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說課稿 1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后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ǘ┙虒W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ㄈ┙虒W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盡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采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于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志、因特網等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ㄒ唬⿲氩糠

          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為: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于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后,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么,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著什么?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里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后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了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初中地理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主要講述了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二、說學情

          本節內容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對新事物易產生興趣,好奇心強,但不穩定。因此,在教學中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過日本、中東等區域地理知識,對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備基本讀圖和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學生的閱歷淺、知識面較狹窄等因素,看問題的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3.能說出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湖特點。

          4.了解美國工業的分布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2.運用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3.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華人對美國繁榮做出的共享,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認識美國人種存在的問題,培養種族平等的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美國農業帶(區)分布及其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2.美國發達的工業現狀,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難點】

          1.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構成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2.運用地圖和資料,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五、說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因此我本節課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著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范圍。(教師點評后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于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于什么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并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后,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干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后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為移民。而移民則是由于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里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發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后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為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于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么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為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初中地理說課稿 14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是《亞洲的自然環境》這一節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為學生介紹了我們所生活的大洲——亞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本節內容是在認識了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基礎之上,對亞洲自然環境更深入地學習,而更為核心的目標是能夠建立其分析一個地區地形和水系特點的一般方法,不論從知識層面還是生活層面,本課內容的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本課內容圍繞我們所生活的亞洲進行學習,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在系統分析亞洲自然地理環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需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了解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素。

          本階段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這些特點,教學中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并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經線和緯線。能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

          2、通過觀察地球儀,認識到經度與緯度的特點,提高用經緯網進行定位的能力。

          3、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經度與緯度的識別、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難點: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以及書寫規范。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談話法、對比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通過諺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入,首先讓學生解釋這句諺語的含義,之后點出其中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個是地形、一個是河流。由此引出本節課對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討。

          【設計意圖】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語,能夠拉近地理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導入結束后從地理學角度提出本課重要的兩項要素,把導入和本課內容緊密掛鉤。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亞洲地形特點

          在學習亞洲的地形特點的時候,我采用地圖法進行教學,在多媒體上展示“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在規定的要求下進行讀圖分析。

          【活動一:知地形】

         、僬故尽皝喼薜牡匦巍眻D,復習“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讀圖時有意識地關注各地形區的海拔高度。接著,我會設置活動,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對照圖例查找以下地形區(高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東西伯利亞山地,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讀取海拔信息,并嘗試記憶它們在亞洲所處的位置。

         、谡埓蠹腋鶕鄳崾荆易x出一個地形區,學生舉手搶答,第一舉手的同學,將代表該地形區的“名稱條”和“高度條”標在黑板上地形圖中。完成活動后用珠穆朗瑪的和死海的高差來講解地勢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游戲,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進行學習和討論,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活動二:說見聞】

          在熟悉了亞洲主要地形區的基礎上,我會出示沿著80°E和30°N作的亞洲地形剖面圖,安排學生前后四位為一小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動:組號為單號的按照情境1進行,雙號的按照情境2進行。

          情境1:你們小組自北向南沿80°E經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情境2:你們小組從西到東沿30°N緯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并要求學生思考:一路上你們會依次經過哪些地形區?它們海拔多少?請討論后用流暢的語言與同學們分享大家在這條線上對地勢變化的感受。

          學生活動后可以總結出:亞洲地形特點為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分析、小組合作,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地圖法的運用不僅能夠鍛煉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有利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

          地形特點已經總結出來,我會利用導入時候的諺語“水往低處流”來引發學生思考亞洲的河流特點,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通過這樣的過渡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

          2、亞洲河流特點

          【活動三:識河流】

          再次出示“亞洲的地形”圖,請學生在圖中描畫出以下四組河流,觀察并總結其流向特點。

          a、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東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錫爾河,阿姆河;自東向西

          當學生找到并準確說出一條河流的流向特點時,我會在請同學們用彩筆在地圖中標注出來,當所有河流都找到后,提出問題:亞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點?

          之后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亞洲的河流特點為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知道了地形得特征和河流的特征,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地形對河流的流向有怎樣的影響?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之后總結地形與河流的關系為:

          地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特點: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并關注身邊的地理問題,加強對其的認知與探索。同時還能夠做到前后一致,解決導入環節所設置的疑問。

          環節三:鞏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我們的思路應該是怎么樣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環境特征的方法:

          1、讀圖、文等資料了解自然環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況;

          2、能總結該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點;

          3、綜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歸納出探究某一地區自然環境的方法思路,能夠提升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和學會知識的遷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分析了亞洲的地形特點、河流特點,老師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既能認識到水往低處流在亞洲的體現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處走,不斷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業: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別有什么特點?兩者的相互關系又是怎樣呢?

          【設計意圖】小結與導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呼應,前后呼應使課堂為一個有機整體,課堂更具有生命力,也達到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以升華的目的。作業是利用前面總結的方法,學習另外一個地區,提高知識的遷移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板書設計略過

          初中地理說課稿 15

          一、說教材。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布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1、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 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教法。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啟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易于接受。

          三、說學法。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六個環節,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升華——結束。

          第一環節:我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節: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ㄒ唬┵Y料分析。

          培養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ǘ┯嬎阌懻摗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養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ㄋ模⿹Q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了他們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ㄎ澹┳x圖分析。

          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感想。

          第四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并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節:我安排了兩項作業

         。ㄒ唬┪壹业娜丝

          (二)家鄉的人口分布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并播放動畫《夢》,呼吁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初中地理說課稿 16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冊第十章南亞的第二節課文。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從古至今南亞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對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亞8個國家中,要求學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國家,也是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8個國家之一。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地理總論之后,繼第一冊日本之后,又一個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國家。而且本節課文為了避免與前一節南亞概述內容重復,著重從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關系方面來闡述印度的地理特征,從而為后面學習國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為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印度是當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b.理解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農作物種類及其分布。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印度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的分析以及印度農作物與自然條件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認識和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通過對印度歷史發展的簡介,使學生樹立反對殖民主義的觀念。

          b.通過講述印度的人口和農業發展情況,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農業物種類豐富,糧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給,但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顯著,人口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壓力很大,因此把農業發展和人口壓力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存在于教學重點之中的自然條件對農作物分布的影響,只有通過講解不同農作物的習性和分布與氣候、地形的關系,步步啟發,層層突破,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

          4.教材處理:

          本節教材的內容有:

          (1)世界文明古國

          (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除文字外,還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觀圖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兩處"讀一讀"和一處讀圖練習。

          教材的第一部分內容略講,主要通過看人文景觀圖和有關錄相以及自讀課文,了解印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

          教材的第二部分內容是本節重點及難點所在,所以要詳講,主要通過讀圖析圖,歸納總結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當然在講述"人口壓力"這部分內容時,由于課文較簡單,還須補充材料,列舉事實,說明人口增長過快不僅給農業造成很大壓力而且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說教法

          由于第一:中學地理是一門包括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地理對象的廣闊性,地理空間的遙遠性與學生視野、見聞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學習地理必須經常借助地圖,以小見大。

          第二:中學生初中階段心理特點是直接經驗少,理解能力差,習慣機械記憶,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記硬背的辦法業進行機械記憶。

          因此: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1.讀圖分析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2."引導--探索"啟發式教學法:由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到知識,變學會為會學,從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在采用以上兩種主要教法的同時,針對本節課有較多的提問而采取小級競賽的方法來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競爭意識之目的,也使得課堂活動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亞地形掛圖,有關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圖及印度農作物分布圖的電腦課件,印度舞蹈錄相片(約2分鐘),若干景觀圖。

          三、說學法

          地圖和地理學的關系十分密切,這是地理學科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地圖和地理是"骨"和"肉"的關系,地圖猶如"骨架",只有讓學生把地理知識附在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記住,并引起一系列聯想,從而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而且閱讀地圖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節課通過教師設問,啟發學生運用相地理知識、地理圖表來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經過推理解答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先盾一段錄相,看完后請回答,說出這是哪個國家的舞蹈?(板書課題:第二節印度)

          這樣導入新課,比較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

          1.世界文明古國(板書)

          學生自學"世界文明古國"課文,并看"讀一讀"材料,"泰姬陵"彩圖等。

          思考并討論:

          (1)為什么說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

          (2)簡述印度從文明古國→殖民地→獨立的歷史。

          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教師巡回輔導,最后學生回答問題。

          小結: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人口8億多,僅次于中國,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統一的國家,古代印度人發展了農業,建造了城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18世紀,印度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

          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板書)

          讓學生根據第一節南亞概述中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印度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2.看地圖冊第一頁《南亞地形圖》對照高度表,讀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什么氣候?

          4.讀課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圖,思考:

          (1)印度大部分地區降水量約為多少毫業?

          (2)從西南到東北降水有什么變化規律?

          5.從印度的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來看,發展農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

          初中地理說課稿 17

          一、說教材

          《中國地形》是初中八年級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的內容。

          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與氣候、河流、湖泊之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征,將為學生學習以后相關章節知識墊定堅實的基礎。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識記我國地勢的分布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主要地形區和按走向分為五種類型的山脈。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目標: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難點: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二、說教法

          本堂課我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遠教資源的地圖和景觀圖片,使學生通過讀圖,直觀獲取有關的知識。充分運用新建構學習理論和新課程標準精神,開展討論、對比、練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新的課程教育理念。

          三、說學情

          初二的學生由于其年齡特征決定了具有好動、好奇、好表現的個性,同時具有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等特點。

          針對學生以上情況,我在教學活動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盡量使課堂顯得形象生動,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創設討論氛圍,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獲得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

          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采用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進行學習。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然后綜合和小組的意見進一步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四、說遠教資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電化教育管資源中人教課標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國地形》中的媒體展示中的中國地形及中國地形剖面圖的flah動畫及中國地形山脈等十幾幅圖片形象生動,典型例題中的例子有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動畫<古詩欣賞>更是生動有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資源進行組合、鏈接、補充制成PPT課件。并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形、聲及動畫效果,圖文并茂,聲形并茂展示給學生。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以下四個環節穿插在本節課的三部分(1、中國的.地勢特征 2、山脈縱橫交錯 3、中國的名山)內容中。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 建構體系,拓展創新

          四 課堂活動,觀點討論

          我首先出示幻燈片,提出問題:我國是個多民族,多人口的國家, 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引出課題:中國的地形。

          1、中國的地勢特征

          我給學生展示FLAH動畫〈古詩欣賞〉,通過欣賞古詩《虞美人》,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國的大江,大河會向東流?引出對中國地勢特征的學習。然后,我給學生展示中國地形概況圖、中國三梯階梯示意圖、中國地勢剖面圖,讓學自主觀察、合作探究,分組討論:這樣的地勢會對我國的河流、氣候與交通產生怎樣的影響?然后,出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山脈縱橫交錯

          在教學活動中,我給學生展示幻燈片:中國主要山脈圖,分析各種走向的山脈,將其歸納為三橫、三豎、三撇、兩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時展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訓練:展示圖片,提出問題:一、“你能寫出這些主要山脈的名稱嗎?試試看,你能行的!”二、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學習中國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脈的分布。讀圖2-2和2-9,請填出下列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3、中國名山

          我給學生展示中華五岳、天山、昆侖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觀圖片,讓學生欣賞。然后讓學展示課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圖片、詩歌、散文等。讓學生體驗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的板書主要體現目標教學模式,做到本課的知識脈絡簡明扼要,精煉概括。直觀醒目,圖文并茂。

          初中地理說課稿 18

          一、教材分析

          日本與我國經濟貿易聯系密切,學生較為熟悉,興趣大,從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強的認識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作為切入點,了解位置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氣候做好鋪墊。接著安排櫻花圖,使內容“波浪起伏”,結構上呈現一定的內在聯系,輕松導向日本的氣候。為使學生深入理解日本氣候,教材設計了三個活動,從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氣候的形成,使學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環境。

          二、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指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氣候特征。

          (二)能力目標:通過比較、分析,理解日本的氣候特征。

         。ㄈ┣楦心繕耍菏箤W生樹立“事物是聯系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ㄋ模┙虒W重、難點:掌握日本的地形、氣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系。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的“橋梁”。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ㄒ唬┙谭ǚ治觯骸耙詫W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已有的認知結構,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采取情境、讀圖分析、問題式和比較分析、分層、多媒體等教學方法。

          (二)學法指導:依據新課程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根據本節課內容,將知識點歸納為圖,讀圖析圖是這節課的核心。教師指引圖像,引導學生準確讀圖。通過讀圖去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依據地圖分析、掌握知識的能力。

          四、教學程序

          (一)簡明導入,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明確日本是我國的近鄰,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

         。ǘ┳x地形圖討論問題:

          1.說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

          3.找出富士山、關東平原、東京灣、瀨戶內海、朝鮮海峽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對其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何影響?

         。ㄈ├脤W生已有知識及日本的象

          征——“櫻花”引入氣候,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視覺效果及豐富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過討論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區,引導學生分析河流對地形的影響,逆向分析氣候和地形對河流的影響,揭示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系。

         。ㄎ澹┦崂碇R結構,鞏固所學內容。

          (六)布置作業。

          中國行政區劃

          在活動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項活動,編者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但題中第3項練習要求將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稱和簡稱,由于學生還沒有學過地理分區,本身就增加了難度,不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這道題作了如下處理:要求學生沿黃河、長江干流,沿大陸海岸線、沿北回歸線等找出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簡稱。經過這樣處理后,不僅降低了難度,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對各省級行政單位空間位置的掌握,為以后的教學作必要的鋪墊。本節教學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是要辨認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間分布需要記憶,這成為本節教學的難點。因此,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是:

          教學重點: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位置。

          教學難點:34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行政中心及空間分布。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記住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標:能在中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祖國以及實現和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們的神圣職責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說教法):

          基于本節課的特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采用地圖教學法、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游戲法等。即“讀(看)——議——講——練”結合法,重點突出一個練字。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啟發導學的原則,通過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反復運用地圖、開展游戲活動等,把“死”知識,變成一幅“活”的中國政區圖。

          2、學法指導(說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應用“一圖五法”突破難點。即:一張中國政區圖,采取歌訣記憶法、特征記憶法、形象聯想法、拼圖游戲法、填圖練習法五種方法。抓住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的特點,積極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國地理拼圖板輔助學習。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地理拼圖游戲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多思考、多探究、多發表見解,多動手練習,實現課標要求。

          四、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總體設計的依據:

          1、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2、突出體現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學校周圍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習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在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在學生看書、讀圖基礎上,通過教師導學,運用多種教法和學法,培養地理學習方法,激發學習地理的熱情,開發學生智能。關注每一名學生,力求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活動及課后開展拼圖比賽,調動學生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初中地理說課稿 19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布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將為學好后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 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并簡陋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 學會制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分布概況

          5、 使學生明白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 感受130000000

          a、多媒體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占21.2%

          b、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 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么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展示 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 公元1900年———— 公元2000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 變

          1990—2005 化 變慢,原因:計劃生育

          d、計劃生育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 探討人口分布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復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布概況。

          c、展示人口密度圖 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布特點。

          課后拓展延伸:探究

          1、為什么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初中地理說課稿 20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是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教材第一章第二節內容。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特定區域,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并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同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組成復雜關系的人的總稱。它構成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認識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首先要認識人口。本冊教材編排是以人口—環境—資源—經濟為主線,科學闡明了“人口”對環境、資源、經濟發展的主宰作用。先學習本節課內容是學習本冊教材其它內容的基礎,教材這樣編排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學習。

         。ǘ┙虒W目標

          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新課改理念,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學生了解我國人口的數量、人口增長與分布特點,理解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

          2、學生通過閱讀“中國人口的分布”等地圖,初步學會收集地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ㄈ┙虒W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設置如下:

          教學重點:我國人口的數量及增長及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我國存在的人口問題及對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理解。

          二、說學情

          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對于把握和處理教材也具有重要作用,接下來我來說一下學情。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中國的疆域,對人口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我國人口政策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八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難點。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在本節課中我將主要采用提問法、小組討論法,讀圖分析法。本課的人口分布特征用讀圖分析法能更讓學生容易歸納其特征。用提問法,更讓學生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用討論法可以讓學生更加掌握主動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說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首先我將全班學生按照4人一個小組,分成若干個小組。其次,我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方法完成學習活動。這樣設計,主要是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充分體現“生本教育理念”。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復習上節課所學,開門見山引出今天所學新課《人口》。上節課所學內容與本節課相關性較強,通過復習導入既可以溫故之前所學,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新授

          1、中國人口數量。首先呢,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知道中國人口總數,然后提問最新人口數據,讓學生知道我國人口數量十年間又有了新的變化。然后展示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的比較圖,請大家算一算:1、 中國的人口數量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人口的多少倍?2、這四個國家的平均人口密度分別是多少?通過數據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我國人口數量的認識,使學生對人口數量的認識不單單存在于數字之上。

          2、學生四人為一組讀中國人口增長示意圖,并分析1850年—2010年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如何?問題二:為什么我國解放之后人口增長如此之快?通過分析學生知道了1950年后,這條曲線的坡度開始急劇加大,這表明我國人口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人口曲線可以說呈直線上升,即是我國人口增長的高峰,從而為后面計劃生育政策的學習進行鋪墊。

          3、通過上述的學習,知道了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教師提出人口“多而好”與“少而精”兩個論點讓學校開展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得出結論:一個國家人口的多少應該與其自身的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順勢引出計劃生育政策,通過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

          4、在大屏幕展示中國人口分布圖,并提出我國人口分布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學生讀圖分析,異口同聲回答呈現東多西少的特征。

         。ㄈ╈柟叹毩

          利用多媒體展示問題:我國人口為什么呈現東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呢?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拓展延申,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額能力。

         。ㄋ模┬〗Y

          讓學生自主總結,老師適當的予以補充。一方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便于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查漏補缺。

         。ㄎ澹┳鳂I

          掌握我國人口的特點,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并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對自己家鄉的人口狀況進行調査,一方面讓學生能夠把課本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增強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能力,同時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一個拓展思維。

          六、說板書設計

          為了幫助同學清晰明了的把握本節課的內容,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我的板書進行簡單說明。我采用這樣的板書,能夠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晰的把握文章內容,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初中地理說課稿 21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節內容是 。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及新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能力目標: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圖表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地理學習的獨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并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說學情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 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七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

          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原則。

          此外,根據地理教學的特點以及農村教育的特點,我將采用地理教具、地圖冊輔助教學,直觀化教學,有利于學生形象的掌握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地理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現代地理教學論指出,xxx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 環節。

          (3)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4)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只是、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5) 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偟脑O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我將采用重點式的板書,重點式的板書將教材內容中最關鍵的知識加以概況、歸納、列成條文按一定的順序板書,這種板書,條理清晰,重點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謝謝各位老師。

        【初中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05-15

        初中地理說課稿【薦】11-29

        初中地理說課稿【精】11-29

        【薦】初中地理說課稿11-29

        【推薦】初中地理說課稿12-09

        初中地理《印度》說課稿04-07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06-17

        初中地理農業說課稿06-06

        初中地理說課稿【熱】12-09

        初中地理說課稿【推薦】12-0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