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論科學知識社會學產生的歷史條件
論文摘要:對科學知識社會學產生的歷史條件的分析表明:傳統知識社會學、默頓學派的科學社會學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思想淵源;庫恩思想中的相對主義成為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理論來源;二戰后科學霸主地位的確立、“大科學”觀念的形成、“反文化運動”的興起等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產生的社會背景。
論文關鍵詞:知識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相對主義
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簡稱SSK)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以其激進的社會建構論主張迅速產生了國際性影響。屬于SSK流派的有愛丁堡學派、巴斯學派、巴黎學派等。一般來說,愛丁堡學派是SSK流派中發展最為成熟、最具有代表性的學派。科學知識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是由自然界決定的,還是由社會決定的?按傳統的看法,自然界對于自然科學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實證主義者認為來自自然界的經驗事實和邏輯規則決定自然科學知識;反映論者認為自然科學知識是對自然界的反映。而社會建構論者則否定或貶低自然界的作用,夸大社會因素的作用,認為自然科學知識是科學界內外的人們社會交往的產物,科學知識是由人們社會性地構造出來的,在這一構造過程中,自然界并不起什么作用。社會建構主義確實把對知識社會性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本文就科學知識社會學產生的思想淵源、理論來源和社會背景進行探析。
一、SSK產生的思想淵源
知識社會學是隨著社會學的出現而產生的。“知識社會學”這一概念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舍勒首先提出來的,知識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確立于20世紀20年代。知識社會學的先驅是先后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幾位大師,首先應該追溯的是馬:克思。馬克思認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薄耙庾R的存在方式,以及對意識來說某個東西的存在方式,這就是知識。知識是意識的唯一行動……知識是意識的唯一的、對象性的關系。”顯然,馬克思的這一表述是“知識社會決定論”的由來。著名知識社會學赫克曼對此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馬克思為知識社會學給出一條基本原理,即所有知識都是由社會決定的。著名科學社會學家默頓也給出這樣的評價:馬克思主義是知識社會學的風暴中心。
從19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對知識社會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的所有人都對把自然科學列入知識社會學的研究范圍的可能性持有異義,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知識社會學和科學社會學的長期脫節。啟蒙運動將人類整個知識體系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純粹知識,即科學技術知識(科學知識),它根本不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故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另一類是非純粹知識(如宗教、意識形態等),它明顯地受社會歷史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突出的相對性和局限性。這被稱為“知識二分法”。自近代科學革命以來,科學及科學知識便以其效用性、嚴密性、權威性而在人類社會中占據了越來越突出的、甚至是無與倫比的地位。尤其是在科學主義者看來,科學幾乎是全能的和有益無害的。正是由于這種科學觀,傳統的社會學家也賦予了科學的特殊的地位,傳統知識社會學不去關注對科學知識的研究,僅僅限于非純粹知識的研究,如知識社會學研究早期代表、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他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的社會決定”的思想,也從社會角度把思想解釋為一種反映在宗教、合作機構等集體表現之中的集體現象。他認為知識是同社會秩序的需要聯系在一起的,由于這種需要才從社會聚合的基本原則中產生出構成集體表征結構的精神范疇。但是關于科學知識能否進行社會學研究時,迪爾凱姆認為,有關科學的社會學研究是可能的,但這一研究比對其他的學術活動領域的研究有較為有限的形式。原則上,我們可以說明社會發展如何帶動了科學的出現,我們可以研究科學共同體是否具有某些與眾不同的特征,能夠使科學方法制度化,而完全排除偏見、成見和學術歪曲;我們也可以分析科學專家的少數派觀點如何被高度分化的社會中的其他方面的人所接受。但是,我們難以對科學知識提供社會學的解釋,因此就其內容而言它是真實科學的,是獨立于社會環境的。
對知識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作出長期努力的德社會學家馬克斯·舍勒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超越了實證主義的傳統思維方式,在社會存在與意識的互動關系基礎上,認為科學的世界觀并不能唯一逼真地描述“絕對客體”。舍勒的突出貢獻在于:他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至尊地位提出了挑戰,對兩種文化之間的歧視現象表示出了強烈不滿,這為日后科學知識社會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
對于知識社會學的創立及傳播貢獻最大的是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1897—1947)?梢哉f,今天我們談論的知識社會學,就其成熟形態而言就是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也源于馬克思的“社會決定論”,他把舍勒對絕對知識的研究及其反實證主義立場、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融于一體。在曼海姆看來,歷史與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和動態性質是知識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曼海姆早期著作(如《知識社會學問題》(1925)、《意識形態與烏托邦》(1929)等)的突出論題是對知識的集體性質、對知識的不同“思想風格”和對知識與不同社會集團的關系的研究。對自然科學與社會歷史思想區分的觀點方面,曼海姆沒有完全否認科學是社會的研究問題,而且他在《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中,用幾頁的篇幅解釋了科學的興起,擴展了馬克思的分析。但是,曼海姆在解決對科學知識的地位所產生的疑問時,并未真正地改變其正統的認識論,因而也就沒有為已成熟的科學社會學敞開大門。這正如當代科學社會學家馬爾凱所指出的那樣:“在這一方面曼海姆沒能再向前邁進一步的一個原因,很可能是他關于科學發展的觀點完全依賴于科學史家的著作。所以,他不得不等待合適的思想史研究成果的出現,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直到他去世后很長的時間才出現的。此外還有一個事實,是曼海姆整個思想體系即表現在對科學知識與社會歷史知識的認識論區分上。要想對他的有關自然科學的認識論做修正,必然導致其社會學體系的全面修正。”曼海姆的知識社會學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留下了不少問題,首先是兩類知識的劃界是否合理,劃界的標準是否成立,科學知識該不該享有特權?其次是兩種文化之間存在的歧視現象該不該消除?科學知識該不該屬于社會學研究?所有這些問題均有待人們進一步思考。
[1][2][3]下一頁
【淺論科學知識社會學產生的歷史條件】相關文章:
談新技術社會學產生的理論背景08-25
淺論涂爾干的人類學研究及其社會學旨趣06-02
淺論歐05-28
淺論廣告創意05-28
淺論形式美05-10
淺論境界、意境與意象04-28
淺論專利侵權責任06-03
淺論村民自治的本體題目08-28
淺論先秦“中和”美學思想05-03
淺論企業貿易秘密的保護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