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論文
1術前護理
1.1術前準備手術的成功與術前患者的全身健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髖關節置換前應做好以下準備:詳細采集病史及發病情況,是否有其他內科疾病或手術史。術前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如化驗血、X線攝片、心電圖檢查等。了解總體健康狀況;拍攝髖關節正側位片;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如曾服用過激素,應詳細詢問用藥時間及劑量;治療體內的慢性感染、皮膚病,如齲齒、鼻竇炎、手足癬等;戒煙酒;練習使用拐杖及在床上進行大小便;預存自體血或準備異體血;術前禁食10h,術前洗澡,保持全身清潔,術區備皮。宣教術后體位及禁忌的動作。
1.2治療合并疾病,提高手術耐受力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器功能減退,應變能力降低,修復能力衰減,同時老年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并發癥。有研究發現,在23例猝死的患者中18例術前有明確的心血管疾病史,缺乏心肺儲備能力[1]。因此,入院后積極協助醫生為患者做詳細全面的全身各系統的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并發癥,進行全身綜合調理,使機體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術耐受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2]。
1.3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尊重患者的疾病知情同意權,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該手術的優點、方法及成功率等,特別是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長期療效,該手術的并發癥和負面影響等,使患者對手術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慮,使之主動配合治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訓練,學會掌握肌肉的收縮和放松。應將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
1.4教會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講明術后功能鍛煉是確保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環節,根據患者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各種功能鍛煉的要領,使患者能正確領會并掌握[3]。
2術后護理
2.1生命體征監測術后予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意識、瞳孔、血壓、呼吸、心率的變化。對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予以監測心率、心律及心電圖的變化,發生異常及時處理。對全麻手術的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予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由于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易發生組織灌注量不足的危險,術后除詳細了解術中失血及補液等情況外嚴密觀察尿量,保證尿量每小時60ml以上。
2.2患肢正確護理
。1)患肢外展30°中立位,穿丁字鞋,兩腿間置一枕頭,避免向患側翻身,防止人工髖關節脫位。術后48h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如患肢皮膚發紺,皮溫低,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考慮有循環障礙應及時處理。
。2)觀察引流液的量及顏色,并準確記錄,一般正常引流量50~250ml/d,色淡紅,若引流量大于300ml/d,色鮮紅,應及時處理。引流持續至術后2~3天,引流量50ml/24h以下可拔管。
。3)術后2~3天,X線攝片判斷假體的位置。
2.3預防并發癥
2.3.1預防肺栓塞肺栓塞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并發癥,其發病率為1.36%[4],是引起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肺栓塞是因栓子阻塞肺動脈及其分支引起的疾病。栓子來源于血栓和非血栓性物質。其中血栓栓塞最常見,占82.2%。急性肺栓塞常見的癥狀有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咯血、心絞痛、暈厥等。一旦發生,應立即按急性肺栓塞風險預案進行吸氧、止痛,控制心力衰竭,抗凝和溶栓治療。急救時做胸外按壓可直接作用于栓子,使之破碎[5]。以預防為主,可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補充足夠的液體量,術后即可進行患肢被動、足背伸跖屈運動及被動向心性按摩。
2.3.2預防感染局部感染是造成髖關節置換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生率為3%~5%,甚至高達10%[6]。術前一天和手術時給予抗生素預防性用藥可降低感染率。手術或麻醉可對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不良影響,手術后一周內,患者白細胞數可能降低,引起感染。因此,術后將患者置于單人或雙人房間,空氣消毒每天2次,嚴密觀察體溫變化,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切口換藥、靜脈輸液等治療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鼓勵和指導患者做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叩背排痰及霧化吸入,可預防墜積性肺炎。留置導尿期間保持尿管通暢,碘伏消毒尿道口,每天2次,飲水量每天2500ml以上,可有效預防泌尿系感染。
2.3.3預防髖關節脫位人工髖關節脫位也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生率為0.2%~6.2%,絕大多數發生于手術后1個月[4]。
導致髖關節脫位的原因很多,如手術入路、術中假體的放置、患者體位不正確、肢體活動不當或不正確的翻身均可造成髖關節脫位而致手術失敗。李曉華等[7]認為髖關節脫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對術中做無謂的軟組織松解,術后恢復軟組織張力是預防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脫位最重要的措施。精心護理,術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兩腿間夾一枕頭。側臥時需保持屈膝,兩膝間墊一枕頭,防止內旋造成髖關節脫位。
2.3.4預防血管栓塞注意患者意識、肢體活動及肌力變化,觀察患肢腫脹及疼痛和循環情況,鼓勵和指導患者患肢主動屈伸運動,如做足背伸跖屈運動,每小時1次,每次10~20下。
2.3.5預防脂肪栓塞綜合征脂肪栓塞綜合征是脂肪滴進入靜脈后以進行性低氧血癥、皮膚黏膜出血點和意識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其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血容量降低被認為是脂肪栓塞綜合征發生的基礎,目前尚無特異性診斷方法,臨床表現是診斷的基礎,主要臨床表現為:
。1)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時以發紺為特征,伴有PaO2下降和PaCO2升高的肺部癥狀。
。2)無頭部外傷的神經癥狀。
。3)皮膚黏膜有出血點,同時伴有高熱及心動過速等癥狀。治療的關鍵是支持呼吸和維持循環,早期大劑量激素應用有肯定的治療效果。
2.3.6預防壓力性潰瘍患者多為老年人,全身循環差,術后因疼痛又不宜翻身,尾骶部及骨隆突部位易發生壓力性潰瘍。術后宜臥氣墊床,每1~2h由2名護士分別在兩側用中單將患者的臀部抬起10min,讓患者皮膚透氣,緩解壓力,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碎屑,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干燥?捎行У仡A防壓力性潰瘍。
2.4康復護理手術患者康復計劃的制訂必須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三大原則。實施康復護理的過程中,患者的主動鍛煉和家庭的積極參與是患者康復不可忽視的力量。護理人員和家屬的鼓勵、患者的良好心理狀態對康復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2.4.1第一階段(術后2~6天)此階段患者體力虛弱,運動量不宜過大,主要目的是保持關節穩定性和肌肉的張力,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練習方法:
。1)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
。2)足背伸跖屈鍛煉。
。3)臀大肌、臀中肌等長收縮練習。
。4)深呼吸運動,預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5)上肢肌力練習,目的是恢復上肢肌力,使患者術后能較好地使用拐杖。
2.4.2第二階段(術后7~14天)主要目的是恢復關節的活動度,進一步提高肌力。方法:
。1)繼續第1階段功能鍛煉。
(2)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抬高小于30°。
。3)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
。4)側臥位外展運動。
。5)坐位伸髖、屈髖練習。
(6)屈髖位旋轉練習。
2.4.3第三階段(術后14天以后)方法:
。1)繼續第2階段功能鍛煉。
(2)坐位到站位點地訓練。
(3)立位髖關節伸展、屈髖練習。
。4)骨盆左右搖擺練習。
。5)立位旋轉練習。
2.4.4步行練習一般來說,骨質條件較好,髖關節固定牢固(如使用非骨水泥型SL-PLUS柄+BICON-PLUS臼)的患者術后3天或更早就可扶拐下地練習行走。下地行走時間及負重程度要由醫生根據手術情況、人工關節固定方式及患者自身條件來做出決定。開始步行練習時,患肢不負重移步,健腿先邁,患腿跟進,拐杖隨后。若雙拐太靠后,雙下肢負重量不宜控制,患者步態不穩,有些患者為避免過度伸展髖關節造成局部不適,采取術側下肢邁大步,對側下肢邁小步的移動方法,這樣髖關節前攣縮的關節囊、肌肉組織得不到有效牽拉,不利于糾正術后髖關節殘存的屈曲畸形;在上下樓梯時,要求“好上壞下”,即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患側先下。
2.5出院指導評估患者和家屬是否已經掌握出院后的康復計劃,并能較好地執行;指導術后6周內勿交叉雙腿,勿臥于患側,如側臥,雙膝間應放一軟枕;勿坐沙發或矮凳;坐位時勿前傾;勿下蹲拾物;勿在床上屈膝而坐。應定期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及時修訂指導康復計劃的落實。
【參考文獻】
1許衛東,吳岳嵩.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中猝死的原因及機制.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9,15(6):15.
2劉潔珍.高齡患者髖部骨折圍手術期護理探討.實用護理雜志,1999,15(6):15.
3王少華,曹艷,曲冬郁,等.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的康復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1999,16(2):38.
4杜可利,方漢萍,陳海霞.31例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的護理.護理雜志,2000,15(9):532.
5夏仁云,李光輝,劉存俐.骨折致肺動脈栓塞的觀察與急救.護理雜志,2000,15(8):478.
6胥少汀.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965-1871.
7李曉華,周維江,吳海山,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脫位原因和處理.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8):771.
【淺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論文】相關文章:
淺探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10-11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體會08-07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護理問題分析與應對08-06
淺析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09-07
全髖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08-07
人工肩關節置換術的護理及體會10-03
老年人全髖置換術圍術期護理體會08-14
淺談優質護理服務論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