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裂變中的口頭傳統
摘要: 本論文基于對涼山平壩彝族的哭嫁歌傳承現狀的調查,分析了平壩彝族哭嫁歌的演唱和傳承現狀,力求從中透視涼山平壩彝族口頭傳統的變遷,并進一步擴展到對整個平壩彝族文化變遷的思考。以婚禮上的哭嫁歌來看,涼山平壩彝族人對哭嫁歌的演唱和傳承正發生著裂變,但是哭嫁歌仍是平壩彝族中保持的口頭傳統之一,至少它現在仍然以活的形態存在于民眾當中。
關鍵詞:哭嫁歌、傳承、變遷、口頭傳統
從民俗學意義而言,口頭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史詩、歌謠、說唱文學、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口頭文類以及與之相關的表達文化和口頭藝術,它不僅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本文中所要調查研究的對象――哭嫁歌即屬于民俗學意義上的口頭傳統。
彝族的哭嫁歌很早就產生了,在婚禮儀式過程中演唱哭嫁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婚俗傳統,在社會的現代化沖擊下,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在不斷流失,從而導致其基本特性發生了變異,所以研究哭嫁歌對于研究彝族的社會演變、婚俗發展、不同歷史階段的婦女心理歷程等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展現一個民族傳統社會的婚姻習俗和文化,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因此對哭嫁歌傳承的調查研究能夠從一個方面反映該民族口頭傳統的變異性及其社會文化的變遷。
一、彝族哭嫁習俗與哭嫁歌
彝族的哭嫁習俗最早源于掠奪婚和搶婚,到了階級社會又與買賣婚姻等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哭嫁的習俗,成為婚禮中不可缺少的儀式。在彝族古代社會,女性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低下,被強搶或者買賣的女子面對武力和強權社會,無法掙脫束縛,無法做到徹底的抗爭,只能用“哭嫁”的形式來進行反抗和掙扎,以緩解心中的困苦。
哭嫁歌是在彝族女性當中不斷演唱和傳承的歌謠,是女兒出嫁前夕,新娘和村里的婦女們聚在一起哭唱的,新娘表達著自己對父母的感恩和依戀之情,父母和鄰居婦女們也用千百年來人們代代傳唱的腔調和唱詞表達自己的情感,歌聲如泣如訴,委婉悠長,充滿了憂傷,感人至深,讓所有在場的人不禁流淚?藜薷璧母柙~有傳統的唱詞,也有即興發揮,但是每一首都有其固定的歌調。由于哭嫁歌依附于一定的人生儀禮,只要有這些標志民俗文化的人生儀禮還存在,哭嫁歌就會一直延續下去,保持著它鮮活的生命力。
二、涼山平壩彝族哭嫁歌傳承現狀分析
涼山平壩彝族居住在高山和平壩之間的“二半山”或河谷的平壩地區,在高山彝族和漢族之間,他們最早屬于高山彝族,但由于地域環境的不斷變化和歷史的發展,他們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周圍漢文化的影響,使得他們的民居建筑和生活習慣都幾乎和漢族趨近,在一些風俗和信仰上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從他們的語言、宗教信仰、血緣和姻親關系、口頭傳統等方面來看,他們仍然保留了其內在的傳統,具有相對獨立的民族心理性格。
為了能夠對涼山境內平壩彝族村落中的哭嫁歌傳承與變異狀況進行研究,筆者曾深入到三個典型的平壩彝族村落,通過訪談、參加婚禮等方式對哭嫁歌的傳唱語境、傳唱人、傳唱內容等進行調查研究。其中調查搜集到的哭嫁歌文本有曲比阿依、阿洪呷呷、依姿伍芝、吉克果果等人演唱的哭嫁歌《阿嫫尼惹》《覺拉瑪》《阿齊吉克坡》《依米阿芝》《亞勒黑》《阿嫫妞妞》等口頭演唱版本十余首。
(1)哭嫁歌傳承的文化語境
根據居住于涼山平壩彝族村落里的老人們講述,在上世紀80年代,姑娘結婚之前,要提前三天用青松在新娘家大門口搭建一個小棚,鋪上稻草、涼席,新娘出嫁前就住在這個小棚里,棚邊會生一堆火,鄰居婦女和姑娘們每天都會來和新娘作伴,而且在火堆旁唱哭嫁歌,唱三天三夜。在新娘動身去新郎家之前幾個小時,新娘才換上傳統的斜襟長衣(黑色的或者深藍色的,一般穿五至七件)、素色百褶裙、繡花布鞋,由專人梳好頭,戴上耳線,披上披氈,并在新娘的額頭系一根紅布繩,戴上圓頭帕,蓋上蓋頭,再和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一一哭別,才由表哥背著起身去新郎家。在起身前新娘和婦女們都會演唱不同的哭嫁歌,新娘表達著自己對父母的感恩和依戀之情,父母和鄰居婦女們也用千百年來人們代代傳唱的腔調和唱詞表達自己的情感,歌聲如泣如訴,委婉悠長,充滿了憂傷,感人至深。
而現在演唱哭嫁歌的語境和以前相比變化了很多,一方面是儀式的簡化,另一方面是形式上的改變。首先,減少了在結婚的前三天晚上就到大門外面露宿的過程了,大家都是新娘出嫁前夕坐在屋子里的火盆邊演唱哭嫁歌,到了第二天早上要出發去新郎家的前幾個小時,新娘才到大門外的火堆旁去坐;而且有的新娘提前就到美發店去盤了新娘頭,梳頭時只是象征性地梳一下,也不再戴頭帕;有的新娘還要穿傳統的斜襟綢衣,但也象征地穿一件或者三件,素色百褶裙改成了彩色的,繡花布鞋改成了皮鞋;有的新娘穿的衣服是漢族式的紅色呢子套裙,盤新娘頭,只是在頭上系了一根紅布繩,穿一件披氈,梳頭和出門時,也要唱哭嫁歌,但主要是新娘的母親唱,其他的婦女們只是唱幾句,不再長段地演唱了。
(2)哭嫁歌傳承人現狀分析
哭嫁歌的演唱者可以是新娘的伙伴、母親、鄰居婦女等。其實哭嫁歌最開始是由新娘主唱的,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會演唱了,對于80后的年輕人來說,能聽懂一部分已經不錯了。所以在演唱哭嫁歌時,大多只有新娘的母親和村里的婦女們在哭唱,新娘在旁邊偶爾聽一下。婦女當中,會唱哭嫁歌的跟著唱,不會的在旁邊聽,偶爾也還有一兩個小孩子饒有興趣地聽一下,但是小孩子們應該只是在感受這樣的一種新奇的氛圍,對于他們來講,要理解這些婚嫁歌的內容太難了。
在筆者曾田野調查過的舒諾村,有幾位演唱者還能演唱相對完整的哭嫁歌,而在其他平壩彝族村寨調查采訪時,筆者沒有發現其他更多版本的哭嫁歌的內容和演唱形式。現在,有的村子里只有一兩個年輕人在學習口頭傳統,而且也掌握得很少,有女子出嫁時唱哭嫁歌的也最多只會唱三四句而已。目前,舒諾村哭嫁歌演唱者的年齡都在五十歲上下,年輕的婦女們基本不會唱了。由此可見,涼山平壩彝族的哭嫁歌傳統面臨著漸漸失傳的狀況,尤其是像《阿齊吉克坡》這樣的哭嫁歌可能很難再繼續傳承下去了。據前輩們講述,過去也有更多的哭嫁歌,但是現在涼山平壩彝族目前還在傳唱的就只有十余首了,可能在這一代口頭傳統演唱者之后,也就是再過三十年,我們再想聽到這樣的哭嫁歌已經是難上加難了。
(3)哭嫁歌演唱內容的傳承現狀
哭嫁歌的傳唱以母語為載體,以文化為傳承基礎,仍以活的形態存在于平壩彝族民間。通過分析和比較田野所得的哭嫁歌及其傳承的狀態,筆者發現在口頭傳統的傳承過程中,平壩彝族保留了哭嫁歌的基本內容,他們在婚禮中唱哭嫁歌的形式和意義與其他地區相同。但是由于文化的變遷、個體的差異以及每次演唱場景等的不同,演唱者在繼承、表演和傳授哭嫁歌時難免會使哭嫁歌發生變異。比如在內容的繼承和傳授時帶有選擇性,在表演時又根據場景的不同加入自己的即興創作等,即使是唱者本人,當問到同一人相同的歌時,她也不可能說出完全一樣的歌詞,或者在不同的場合演唱時的歌詞不完全一樣,因此,哭嫁歌會出現無數的不同版本,導致了哭嫁歌傳承的變異性和多樣性。在分析相同內容、不同版本的哭嫁歌時筆者發現,在哭嫁歌傳承過程中有以下現象:
1、同一首哭嫁歌由不同的人演唱時內容不同
《色齊洼布谷》在不同的傳唱者看來有所不同,主要是內容上有一定的差別。如:曲比阿依認為應該在曲比果果演唱版本的最后加上《阿嫫尼惹》里的一段內容;而曲比阿依口述的情節中,在描述人們紛紛起來為嫁女兒做準備時寫得很簡潔;曲比果果的演唱版本里面還多了一些送別場面的細致描寫等等。
2、同一首哭嫁歌同一個人演唱的內容與其口述內容存在差異
如對《亞勒黑》的演唱文本和同一人的口述文本進行比較,會發現有所不同。盡管是同一個人在演唱同一內容,但是由于演唱場景的不同,可能因為緊張、勞累或者是狀態不好等原因,演唱者不能將口述文本中的內容完全準確地演唱出來,演唱時會加上一下即興的內容。
3、在聽一唱一和的哭嫁歌演唱時,有時會出現和者跟不上領唱者的情況
和者一般對哭嫁歌的演唱掌握得不夠好,有時不懂領唱者演唱的意思,或者因為一時沒有拿準停頓處,就會出現跟不上的情況。
由此可見,哭嫁歌的每一次演唱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口頭文本,因為它是在口頭表演中傳承的。從舒諾村傳唱的哭嫁歌來看,同一首歌謠的腔調基本都是固定的,她們演唱時盡量在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唱著,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會由于各種原因產生不同版本的哭嫁歌,其在傳承時存在不穩定性。
三、哭嫁歌的傳承與裂變
目前,涼山平壩彝族不僅仍用母語進行日常交流,從婚喪儀禮中的各種習俗(包括喪歌和哭嫁歌)也可以得見,他們的生活里還包含了彝族傳統文化的許多元素,而且老一輩的平壩彝族人在一定程度上仍很重視這些傳統。他們仍在傳承著哭嫁歌這一口頭傳統,而且部分哭嫁歌不僅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還保持了傳統的內容和形式,如《依米阿芝》《阿嫫尼惹》《嫫依莫拉》這三首。
但是,隨著外來文化的侵入,涼山平壩彝族的哭嫁歌傳承發生著裂變。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人們積淀了對本民族的群體記憶,但是種種原因又造成了社會文化的不斷變化,因此,任何一個文化形態都具有其傳承和變異性。目前涼山平壩彝族的哭嫁歌中有一部分口頭傳統在逐漸發生變異,如《阿嫫尼惹》、《亞勒黑》和《色齊洼布谷》,這些哭嫁歌里面的部分內容已經不完整,但是相對來說傳唱人還能知道其中的大意,能繼續傳承部分內容。還有一部分口頭傳統面臨著無法繼續傳承的情況,如《阿齊吉克坡》,人們對傳統哭嫁歌的形式和語句的理解已經很模糊了,很難繼續傳唱,其意義就連傳唱的人也不是很能理解了,只是繼承了其演唱方式。
隨著社會開放、經濟進步,平壩彝族青年婦女中間有很多在外工作,和外面的世界接觸得越來越多,她們更多地受到漢族強勢文化的沖擊,不得不轉向了對漢族文化的吸收,所以,能夠將哭嫁歌這一口頭傳統繼續傳承的已經很少了,只有在婚喪儀式當中還可以聽到中老年婦女們的演唱;橐隽曀椎淖冞w和選擇總是無法擺脫社會力量和自然力量的支配,而且婚姻習俗的變遷和選擇也無時不在影響著人們文化觀念的變遷和選擇。當我們在探討涼山平壩彝族源遠流長的婚姻習俗的演變時,會發現他們具有開放性的文化心態,但不斷吸收著外來的文化元素的同時,他們也在堅守著自己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陶立潘:《民俗學概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78年版。
[2] 許鈺:《口承故事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 趙嘉文、馬戎:《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 吳予敏:《無形的網絡――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5] 摩瑟磁火:《遷徙與發展》,《涼山民族研究》,2002年年刊。
【裂變中的口頭傳統】相關文章:
探析課文口頭轉述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03-20
傳統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分析03-01
試析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傳統美學觀03-21
談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03-27
探析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傳統美學觀03-21
淺談傳統裝飾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03-05
論傳統材料在現代裝修設計中的作用03-05
試論傳統儒家視閾中的道德意志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