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頭頸部疾病介入治療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

        時間:2024-08-17 02:02:10 藥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頭頸部疾病介入治療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

          介入放射學是近二十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學于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其特點是在影像學方法引導下采用經皮穿刺插管,進行血管造影檢查,并可進行超選擇性血管栓塞或藥物灌注治療,為頭頸部疾病的治療開辟了新的治療方法和途徑。如對難以控制的鼻出血責任血管的栓塞治療。鼻咽纖維血管瘤、頸靜脈球體瘤等高血運腫瘤的術前輔助栓塞治療;創傷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引起的鼻腔大出血的治療;外傷后頭、面、頸部大出血的治療;頭頸部晚期惡性腫瘤的動脈灌注和栓塞治療以及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等以往認為難以處理的疾病,都得到了較簡便、安全、有效的治療。由于影像學技術的進展,材料工藝學提供了優質的導管導絲和栓塞材料以及技術操作的熟練提高,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已較常規的血管造影大為減少,但有些并發癥仍很難避免發生。Waugh[1]報告DSA檢查和介入治療2475人,共發生術后并發癥235例次、發生率為9.4%。并發癥分為局部并發癥、全身并發癥和神經系統并發癥。常見局部并發癥有穿刺部位出血、血腫、血管痙攣、血栓形成等,發生率7.4%。全身性并發癥一般是對造影劑的過敏反應,如蕁麻疹、惡心、嘔吐、休克及腎功能損害等,發生率1.8%。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率為0.6%~1.9%,如腦血管痙攣、腦梗塞、失明、面癱及神經系統損害等。此外還有栓塞術后綜合癥、栓塞部位皮膚、軟組織壞死等。神經系統并發癥為嚴重并發癥,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頭頸部疾病的介入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并了解主要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及處理,以進一步提高其療效和安全性。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頭頸部疾病的介入治療一般采用經股動脈穿刺插管。穿刺部位出血、血腫是最常見的并發癥,且發生率相對較高。約占全部并發癥的65%~70%。

          1.原因。多由于穿刺技術不熟練,反復多次穿刺損傷血管壁;穿刺點選擇不當,股動脈穿刺點過高,術后壓迫止血困難;穿刺針太粗;術后壓迫包扎不當,壓迫時間不夠;術后過早下床活動;高血壓病;術后劇烈咳嗽、打噴嚏;全身凝血機能障礙,肝素用量過多等均可造成穿刺部位的出血和血腫。

          2.臨床表現。小血腫除局部脹痛不適外,無其它癥狀。穿刺部位出現青紫、瘀血腫塊、血腫較大時可壓迫靜脈引起靜脈炎,壓迫動脈引起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股動脈穿刺點過高致使術后壓迫止血困難,可引起腹膜后血腫,血腫大時可引起髂靜脈、膀胱和神經壓迫癥狀。出血量多時可有脈搏細快、血壓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癥狀。

          3.預防。術前做好充分準備,選擇適宜的穿刺針,選擇穿刺點,導管退出動脈穿刺口后,以食、中、環三指墊2~3塊紗布壓迫穿刺部位15分鐘,以皮膚穿刺口近側為中心,輕重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動和皮膚穿刺口無滲血為度,較粗導管(8F)應壓迫20分鐘,如有滲血再重復壓迫15~20分鐘,然后以繃帶加壓包扎,必要時用沙袋壓迫。術后穿刺肢體要制動24小時,并叮囑病人避免劇烈咳嗽,打噴嚏。高血壓患者術前應用藥物控制血壓。術后應加強對病人的巡視護理。

          4.治療。小血腫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多可逐漸自行吸收,并無嚴重后果,較大血腫,可在血腫內注入透明質酸酶1500μ~3000u,以減少疼痛,促進血腫吸收,術后24小時可給予局部熱敷。血腫伴活動性出血時,可向其內注入適量魚精蛋白并加壓包扎。對引起壓迫癥狀的大血腫,應及時施行外科手術清除血腫并徹底止血。高血壓可肌注降壓藥物降壓。劇烈咳嗽引起者,應及時應用鎮咳藥物,肝素用量過大者可靜脈注射魚精蛋白以中和肝素、魚精蛋白1.0~1.5mg可對抗肝素100μ。

          【血管痙攣】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療過程中出現血管痙攣,也是一種較常見的并發癥,血管痙攣多為暫時性,兒童血管較細更易出現血管痙攣,也有持續性嚴重血管痙攣的報告。Siniluoto[2]報告血管栓塞術治療鼻出血31例,其中4例(13%)出現一過性頜內動脈痙攣,候鐵寧[3]報告22例頭頸部疾病DSA檢查治療中1例(4.5%)發生腦血管痙攣;作者曾遇2例檢查操作中出現嚴重腦血管痙攣,經處理不緩解,最后腦梗塞死亡[4],血管痙攣可分穿刺部位血管痙攣和擬檢查治療區域血管痙攣。頸內動脈系統血管痙攣應引起高度重視,易發生急性腦供血不足,嚴重者可以死亡。

          1.原因。血管受到各種理化因素的刺激后均可引起血管痙攣。如疼痛刺激,多次穿刺不成功對血管壁損傷,導管過粗,導管在血管內停留時間過長;造影劑對血管壁刺激,造影劑用量過大或一次注射高濃度造影劑;全身有循環系統疾病如動脈硬化、高血壓等。

          2.臨床表現。若為穿刺部位血管痙攣表現有局部疼痛,肢體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肢體發涼皮溫低;若為頸動脈系統血管痙攣病人表現嚴重頭痛、惡心、嘔吐及腦供血不足癥狀。血管痙攣多發生在檢查治療過程中,此時造影可見血管變細,血流速度減慢,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量減少,部分血管血流甚至可以完全中斷。

          3.預防。穿刺點麻醉要完全,操作動作輕柔,盡量縮短導管在血管內停留時間,對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病人應特別注意。需要掌握好造影劑用量及濃度[5],頸動脈系統介入治療建議選擇非離子型造影劑,如優維顯、伊索顯等具有毒性低,粘度低以及對腦血管刺激性小等優點的造影劑。檢查中應密切監視病人反應,發現血管痙攣及時處理。

          4.治療。若穿刺部位發生血管痙攣可在穿刺點周圍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閉,并經導管鞘注入2%利多卡因。四肢血管痙攣可局部熱敷,以解除痙攣,一旦發生腦動脈痙攣,應立即經導管向動脈內推注解痙劑或血管擴張劑,可用罌ying粟鹼10~30mg,溶于10ml生理鹽水中導管內緩慢推注,或用妥拉蘇林10~25mg推注,同時給予地di塞米松10~20mg導管內注入。多數病人經過解痙、鎮痛、血管擴張等處理后癥狀緩解,繼續完成檢查和治療。如果經上述處理后血管痙攣不能迅速緩解,且癥狀加重,則為嚴重血管痙攣,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早終止操作。因為血管痙攣可導致血流速度減慢,血液粘滯性增高,長時間血管痙攣,尤其是頸內動脈系統,可以引起動脈內血栓形成或血管閉塞,造成腦梗塞等嚴重并發癥。

          【血栓形成和栓塞】血栓形成和栓塞是DSA檢查和介入治療的嚴重并發癥。Waugh[1]報告939例頭頸部DSA檢查中風的發生率為0.9%,其中永久性并發癥為0.3%,林尚澤[6]報告頸動脈系統DSA及栓塞術662例中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13例,發生率1.96%,其中偏癱3例,一過性面癱1例,雙目短暫失明6例,短時記憶喪失1例,癲癇1例,腦梗塞后死亡1例,死亡率0.15%,Vitek[7]報告血管栓塞治療3例嚴重鼻出血,1例發生一過性偏癱。

          1.原因。主要原因有操作技術不熟練,多次更換導管導絲,導管表面不光滑,檢查治療操作時間過長,使導管壁形成附壁小血栓,在更換導管時或拔管時小血栓脫落進入血管內或堆積在穿刺口處形成血栓;或在反復尋找某一血管時,導管損傷動脈內膜,形成附壁血栓;或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被捅下;推注造影劑壓力過大沖擊血管壁使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再被血流沖向遠處,引起血管栓塞。在栓塞治療時,頸內動脈與頸外動脈間有危險吻合,注入栓塞劑壓力過大,速度過快或過度栓塞均可造成栓子返流進入頸內動脈引起血管栓塞

        【頭頸部疾病介入治療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相關文章:

        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介入治療效果及并發癥觀察03-08

        探討兒童頭頸部深度燒傷的臨床治療03-28

        肺部疾病治療臨床研究論文11-20

        探討外科感染的治療及預防12-05

        微創無痛治療在齲齒治療中的應用03-19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03-26

        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發生機制與預防治療03-29

        甘草酸對多種肝外疾病的治療效應研究綜述11-19

        探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并發癥的臨床醫學治療03-0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