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課程融合定位與思考的論文
一、課程整合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
1.產生背景
以機為代表的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了創新的機遇與嚴峻的挑戰,世界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紛紛以其強有力的舉措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以占領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高地,以實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為標志的“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開創了中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長,人們不可能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而獲得一輩子的知識和技能。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遠程教育將貫穿人的一生,以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這就是終身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主要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形成。
2.內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現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有效地改進課程教學,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并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整合是指集知識、素養、工具三要素于一體的具有文化特質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是被國外學者稱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教育教學模式。
這個模式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學理論及信息技術理論的指導下,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間的穩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其操作方式體現出多元化、綜合性、個性化等特征。課程整合是信息化環境下的全新教育教學模式。它需要科學的描述、解讀、成型與發展。
3.理論基礎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認知心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改善傳授式教學和接受式教學,加強指導性教學和體驗式、探究式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教師只是活動中的指導者與參與者。學者認為,對同一內容的學習,要在不同的時間多次進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經過改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別著眼于問題的不同側面。這種學習有利于學習者形成對概念的多角度的理解。學生對知識的構建是受社會性相互作用影響的。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因為,由于每個人的已有經驗和學習情境不同,對知識的理解便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是說,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多元的。相互交流能促使每個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建構知識。
認知理論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得”。學生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他們積極地作出選擇、注意等反應;他們積極地組織他們已經知道的信息來實現信息學習,學習者先前的知識極大程度地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記憶和遺忘;他們積極地尋求信息來解決問題。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提供合理的學習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人本主義理論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外語教學。人本教學法的核心是對學習過程中的完整的人給予充分的尊重與重視:重視學習者內在自我的發展;倡導著重與過程的教學;強調學習自主性的培養。人本教學法著重于過程的教學。關注過程的出發點是“對個體主觀經驗的尊重”,諸如教師的權威性和學生的自主性,合作與競爭,安全與危險,成功與失敗等。人本教學法認為,關注過程就要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課程或大綱內容是如何被傳授和學習的,考慮怎樣把學習內容與學習者的生活直接聯系起來;大力倡導教育的中心要從教轉變為學。教師的任務不是決定學生應該學什么,而是去發現并創造一種有利于學生能自由學習和成長的氛圍。人本教學法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情感因素。
二、課程整合的定位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習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不能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構建知識的認識工具。
1.特點:
1)長久性——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迅猛,人們再也不能只通過一段時間在學校的學習就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必須不斷地接受再教育。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遠程教育指的是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支持下的自我提升學習,這種教育將貫穿人的一生,以便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這就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主要是通過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因特網學習外語,為將來學生在網絡學校學習外語,構建終身的學習方式做好準備。
2)實踐性——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
問題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學模式是: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搜集事實——作出解釋論證。一般是圍繞一個實際問題展開。
教師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一系列研究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開發的學習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多種手段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通過探究自己得出結論,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學生打下靈活的知識基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這與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這種模式對我國當前以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改革是很有啟迪意義的。
3)研究性——探究式的自主(親身體驗)學習。
在教學的實施上,學生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一個主題,自己收集相關的信息并加以處理,將相關的內容和拓展信息制成“演示文稿”,上課時演播、交流、闡述學習心得或學術觀點。這樣,學生在主動求學的過程中,不僅對所學知識有更全面、
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培養了自己學習的意識,學會了怎樣學習和思考的方法。
4)主動性——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自主探索、發現學習。
身處在信息技術和共享資源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學生在這種學習狀態的變化中,逐步形成“獲得自信”的經驗,逐步學會適應自己和環境的變化,在獨立探索和合作的學習中,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2.價值功能:
1)培養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
基于學習方式的開展創設的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環境,學生學會了交流和分享大家共同獲取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通過研究性學習中的分工與合作,學生可以學會共同生活(learntolivetogether),學會求知(learntoknow),學會做事(learntodo),學會發展(learntobe)。這種合作學習的意義遠遠超過了語言學習的本身。
2)傳播信息容量大。
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可省去很多時間,如教師寫黑板,學生抄題等,可以大大
增加課堂教學的密度和容量,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和教師的負擔。網上大量的
最新信息瞬間可獲得,傳播速度快而新,可以使我們跟上時代的腳步。
3)突破時空限制并創設情景。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遠程教育成為可能。它提倡的是一種隨時隨地的學習方式。網絡教學是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自主掌握學習進度的方式。課件的形式以文本、圖表為主,在視覺、聽覺上給學生一種舒適的感覺,可以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
4)突出認知主體,實現“因材施教”。
在教學的實施上,教師運用多媒體制作技術制作課件,并利用網絡資源平臺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相對獨立地進行操作。個別化是按學生的個人特點進行因材施教。cai的一對一的特點,能使學生總是處在不斷的理解中。計算機總是在根據個別學生的需要作出反應,按每個學生的思維特征和路線進行教學。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步調和教學方法來學習有關的課程,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教學所規定的目標,提高教學的效率。這樣一來,既突出了認知主體,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照顧了差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養其自信心。
三、值得注意的問題
1.唯網至上。
有目共睹的網絡給教育教學帶來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但它并不是萬能的,不能代替學生的操作、實踐等活動,也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它只是一個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好工具。
2.操作技能。
網絡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師生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加強網絡技術操作技能的培養十分重要。教師是實現整合的關鍵因素。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條件。通過培訓,轉變觀念,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辦的方法,積極探索應用信息技術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3.過于直觀。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最大特點是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若使用不當,會降低思考難度,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4.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地位。
教育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有為人師表。這是通過教師的一定行為和對學生的引導、約束來完成的,計算機是不能完成的。正如ibm總裁郭士納所說:“網絡確實是有用的工具,但它不能取代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好老師,也不能取代給子女支持的家長,更不能取代學校高水平的行政人員!
5.不利于良好道德觀念和高尚情操的形成。
網絡的形形色色的信息,跨文化的傳播,使媒體文化的價值觀念傾斜,容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識,使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沖突并導致失衡。
【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課程融合定位與思考的論文】相關文章:
聲樂與舞蹈課程融合教學的思考與構建論文11-18
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定位的思考03-20
對自選式英語教學的思考論文11-24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轉型定位探究論文12-02
關于經濟法教學課程的思考論文12-02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整合的實踐與思考03-19
新學科定位下的課程教育改革建設論文12-03
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的論文12-07
關于新課程下的英語教學理念與思考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