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學派之爭表象看本相論文
“法學的科學性”問題和歐洲“共同法”的統一性與“特別法”的多元性之間的矛盾,對這兩個方面的回應實際上是對13世紀中后期歐洲法學家的知識基礎的考察。
與此同時,成就了與之前學者不同的理論,即注釋法學派的方法和理論的“新法學”,這個進步是由法國的兩位法學家拉維尼的雅各和貝勒珀克的皮埃爾創建的,之后這種方法被意大利學者皮斯托亞的奇諾引用構建了意大利的評注法學。
緊接著出現了由巴爾多魯和巴爾杜斯發展的評注法學派的鼎盛時期。但是歷史上存在的評注法學是有局限性的,無論在方法上還是在理論上,其自身都暗藏著難以克服的層層阻礙。
在時代的推動下,中世紀歐洲大陸的法學發展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學派,就是評注法學派,可以說是其發現并創造了現代法學的諸多理論概念、方法、規則及其原理,毫不夸張的說,評注法學派是所有現代法學發展的基礎,沒有評注法學派就沒有現代法學的進步。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也是重復循環的,處在不同時代的法學者可能學習不同的法學理論和方法,但也很有可能遇到相同的方法與知識困境,面對類似或相同的法學難題,但這些不能阻止我們去記述并呈現已消失在歷史中的前輩的學習心得,研究這些有意義的學術至少能夠為“中國法學如何發展”等博大精深問題的探討提供一些可借鑒學習的歷史素材。
因此,我們建議大家腳踏實地,不妄自菲薄,對學術知識淺薄的揣測,要嘗試著從方法論和知識論的角度出發,認真探究評注法學派產生、形成、發展、興盛、衰敗的歷史過程及其原因,求教法學家,解讀其中奧秘,為未來評注法學的發展積累教訓經驗。
一、存在于評注法學派形成前的方法與知識的形態轉變
對13世紀中后期歐洲的知識形態以及考察這個時期的法學特征的一個重要因素背景是方法論上的重心轉移,即從重視形成“或然性知識”的辯證三段論到重視確立“確定性知識”的明證三段論的轉型。
初期主張法學的科學性,在當時的法學家看來,法學是作為“本質上完善”的科學,屬于“理論科學”,歸于“思辯哲學”的范疇。
從14世紀上半期到15世紀中葉,法學家們基于不同的考量,把法學稱為“技藝”,一種指向實踐行動的習性,但這卻遭到了大家的爭論,相關討論直至20世紀都未曾停止。
歐洲法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是在13世紀后半葉。在政治歷史領域,歐洲大陸各國在這個時期鞏固了王國的根基;在文化領域,詩人但丁完成了杰作《神曲》,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開始了《神學大全》的撰寫;
在知識領域,人們重新認識了亞里士多德,極大的促進了西方世界科學的進化,一個新的世界開始形成,同時也推動人們對哲學的研究和解釋,此外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譯注釋構成了“新邏輯”的內容和新的原則秩序,也為注釋法學派找到了合理的推理論證類型;直到13世紀初,西方出現的較為合理完整的亞里士多德譯本和較有學術水準的評注;
13世紀中后期,對亞里士多德更加哲學化的著作的翻譯極大地震撼了中世紀的知識界,而且也漸漸改變了基督教知識的特征和風格,還改變了傳統學識的知識形態和論證方式,以上是12世紀的“評注精神”向13世紀中后期的“思辯態度”的轉型;
此后所有學者開始重視知識的科學性,這個時期知識界試圖通過新的'方法論原理、新的邏輯哲學來尋求科學明了的知識;緊接著科學知識的真理性也被學習掌握,人們認識到絕對確定的知識均可憑借科學和理智來獲取,還可以通過正確的應用三段論,這些構成了13世紀中后期哲學與邏輯學研究的重點。
二、評注法學派的產生歷程
歐洲中世紀法學進入“評注法學派時期”是在13世紀中期到16世紀初期,在這期間,歐洲知識界學者閱讀并接受了亞里士多德的《后分析篇》,導致了知識規則的改變,也把文化推上了繁榮的高潮,與此同時歐洲法學理論開始出現轉變,一方面羅馬法和教會法依舊作為歐洲“共同法”,另一方面“共同法”的統一性與“特別法”的多元性之間不相符合。
隨后對羅馬法的字面注釋解讀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這就要求法學更新自己的方法論,尋找新方式去改變注釋法學派的評注方式,構建一種新的法學分析結構,“教義學推釋”就是其中之一。
所有的學說應該以法律科學的特有原理為基礎,法律科學的知識必須根據明證三段論推出,也就是說其應當具有“必然的和不可推翻的真理”屬性。14世紀及其后一個多世紀的意大利研究傳統與法學教學是由皮斯托亞的奇諾確立的,他的法學方法成為意大利法律學術的典型方法,形成了“評注法學派”。
三、評注法學派的發展史
14、15世紀是評注法學派發展的繁榮時期,這期間出現的眾多法學者推掉了評注法學派的進步。貢獻最大的是巴爾多魯,表現在方法論方面。他提出“當法律與事實發生沖突時,法律必須做到與事實相符”,由此促進了法學論證技術的更新。
此外巴爾多魯在商法、公法、民法、程序法、刑法、國際私法等領域均有涉獵和成就,將“法律執業者嚴謹的要求”與“形式的靈活性”、“觀點的原創性”相互融合,在法律實務方面提出了影響深遠的學說,他為羅馬法贏得了在整個歐洲法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世紀最杰出的羅馬法學家、帝國法律的權威。
在法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可以和巴爾多魯相提并論的是他的學生巴爾杜斯,他是14世紀歐洲最博學多才的法學家之一,撰寫了許多著作,同時也研究了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發展了“主觀罪責說”,揭示出“主觀構成要件特征”,巴爾多魯與巴爾杜斯的學術共同發展了評注法學派并使之達到鼎盛時期。
評注法學派本身的方法和理論是難以應對、更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因此,法學在歐洲中世紀后期所面臨的新的變革以及人文主義法學派的崛起和新的法學格局的形成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從法學派之爭表象看本相論文】相關文章:
從人稱代詞看日本文化論文09-28
從文化視角看流行詞英譯論文08-29
從《橘頌》看屈原的思想品格論文07-28
從翻譯的根本任務看文化傳播論文09-09
從信息世界看哲學的發展及其根本轉向論文06-28
從福娃英譯名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教育論文09-29
從后現代音樂文化看鋼琴表演藝術論文08-11
從學科課程與教學的角度看微課的應用論文07-15
淺析中國古典園林之文化表象的論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