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保險的角度分析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現存的問題與改革對策論文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我國金融業的迅速發展,各本科院校相繼開設了金融專業,截至目前為止,開設金融專業的本科院校已多達130余所,這不僅順應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而且還能為國內外金融行業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員,不少高等職業院校也紛紛效仿本科院校,在原有相關專業的基礎上,衍生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金融專業,但高職院校的金融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往往陷入一個誤區,即過分重視銀行業與證券業的課程教學,而忽視了金融行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那么,如何從高職院校的實際出發,使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更加多樣化,最終培養出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素質金融專業人才,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一、我國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現存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單一,學科特色不突出,不能體現大金融(包括保險學)的內在邏輯性
現代金融的二大領域分別是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伴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實行混業經營,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其中保險服務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保險業和銀行業、證券業一樣,已然成為現代金融領域同等重要的“二駕馬車”。同樣,如果一所高校的金融學科沒有設置保險學方面的課程,其金融學科就是殘缺不全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制約其金融學科的發展高度。
以某些高職院校的金融專業為例,在課程設置方面,除與經濟學相關的基礎課程外,其他專業課的設置都過分傾向于貨幣銀行學與證券學,保險學只是作為選修課課程或者可以說是附屬課程列入金融專業的教學計劃,而在每年一度的專升本考試中,保險學是專業課必考利月之一,個別學生因在校期間沒有或很少學習過保險學方面的知識,導致考試失利,學業上也遭受不小的損失。
(二)學生素質整體偏低,數學基礎差,不能掌握專業化的數理知識
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較強,但基礎知識薄弱,對于內容枯燥的知識,尤其是專業化的數理知識,則學習效率低,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都有待提高。但事實上,金融專業的許多課程都不可避免地要與數學拄鉤,有的課程甚至還需運用高等數學方面的知識。在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如果高職院校一味地照搬本科院校,不僅培養的學生缺乏職業特色,不能很好地滿足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要求,還會導致高職教育“畫貓不成反類犬”的尷尬局面。
除精算學這一模塊,保險學涉及到的數學原理和公式并不多,無論是理論性知識還是實踐性案例,教師只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加以引導,學生們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對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說,與其開設一些聽起來“高大上”、學生們卻不能正!跋钡恼n程,不如引導他們多掌握一些淺顯易懂且貼近生活的實用性知識,在現代金融學體系的二大領域中,保險學便很好地體現了“簡單實用”這一特點。
(三)就業口徑窄,就業率低,不能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以市場為導向,致力于培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從目前的辦學現狀來看,部分高職院校的個別專業忽視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偏離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標準與規格。
以筆者所在院校的金融專業為例,其就業率與商學院的其他六個專業相比有明顯差距,在2014年畢業的98名畢業生中,最終從事跟金融相關工作(指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畢業生,僅占全部人數的10%,而面對入職門檻相對較低且對畢業生需求量大的保險公司,竟無一人選擇到保險公司就職,這除了受社會上對于保險行業和保險人員傳統偏見的影響之外,最關鍵的原因可能在于大多數高職院校畢業生眼高手低,將自己的職業定位設置得過高,對就業單位挑二揀四,這種現象不僅會造成專業人才與相關行業的供求脫節,還會導致人才資源的浪費,進而與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相違背。
(四)專業教師資源匱乏,缺少一定的實踐經驗,尚未形成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
相比較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結構尚不合理,金融類的專業教師,尤其是新興學科如保險學的教師資源缺乏,有不少專職教師并不是科班出身,且在金融領域缺少學術權威與科研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會影響相關專業課程的建設,同時也會給學生帶來相應的負面情緒。
近年來,為改進并優化教師梯隊結構,高等院校包括高職院校不斷引進年輕教師,這些教師大多是應屆畢業生,在專業知識層面優勢較大,但在教學以及實踐經驗方面則存在一定的劣勢。另外,金融行業的日新月異需要高校教學內容的更新,這就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國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改革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以學生為本,從實際出發,打造具有高職特色的金融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應針對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情況,注重培養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實踐能力。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可以適當借鑒西方一些高校的做法,靈活采用“1+1+1”的教學模式,即在第一學年,規定所有學生統一學習與金融專業相關的基礎課程,如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保險學、經濟學基礎等專業課程;經過一年的過渡階段,在第二學年,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從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這二個不同的專業領域任選一個具體的發展方向,比如選擇了保險業務的學生,必須要學習人身保險、財產保險、社會保險、保險投資、保險法學等課程,簡言之,就是將“大金融”專業細化、分專業方向教學;在最后一學年,這也是體現高職院校職業特色的階段,學生通過在校企合作單位或實訓基地的實踐鍛煉,以及專業教師的跟進指導,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工作,同時為畢業后進入職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應針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來調整教學內容。一方面,由于金融行業的發展,許多金融業務須要持證上崗,如在保險公司從事保險業務,無論財險還是壽險,員工一律要考取保險從業資格證書,另外,大多數高職院校實行“雙證書”制度,即要求學生在取得學歷教育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使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標準相對接,使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相接軌,是各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金融業務、金融產品的日益多樣化,陳舊過時的教學內容已不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在制訂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時,高職院校應適量刪減一些枯燥難懂且不適應經濟形式變化的金融課程,多增加一些淺顯易懂且有發展前景的課程。
(二)加大與金融企業的合作力度,拓寬校企合作平臺,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近幾年來,相當多的金融機構(如國內外大型股份制銀行、證券公司等)對應屆畢業生的學歷要求都為本科或本科以上,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畢業生與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相比,在職業選擇方面明顯不占優勢,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限制了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長遠發展。而對日益嚴苛的應聘條件,各高職院校唯有從自身“變”起,一方面要不斷加強與金融企業的溝通交流,拓寬校企合作平臺,合作范圍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金融機構,入職門檻相對較低且對畢業生需求較多的新興金融行業,如保險公司、投資管理公司等也應是各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合作對象,這些合作單位既可以作為校外實習基地為大二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和條件,同樣可以作為學生畢業后就業選擇的對象;另一方面,各高職院校應在合適的時間開設與職業指導和心理輔導相關的課程,職業指導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克服不利的就業條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行業和職業,而心理輔導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自信心,幫助學生放平心態,以應對越來越復雜的就業環境。
三、積極引進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
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教師資格和職業資格,且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兼備的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要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關鍵在于能否擁有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為更好地發展本院校的金融專業,各高職院校一方面要積極引進金融類,尤其是新興金融學科的優秀人才,這些優秀人才不只包括普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在企業工作多年、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金融界精英也應是各高職院校的引進對象;另一方面,為培養“雙師型”教師,學校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專職教師利用夏季或冬季學期到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企業研修,積累實踐經驗,同時聘請金融界的資深人士擔任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共同組織開展雙向的學術交流活動,并參與到相關學科的課堂教學中。
【從保險的角度分析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現存的問題與改革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高職院校學生社團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05-01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論文05-08
高職院校設備管理問題和對策論文05-09
高職院校圖書館制度設計的問題與對策論文04-27
高職院校教風學風建設問題與對策論文04-30
企業成本核算現存問題與解決對策的論文04-22
高職院校女生就業現狀與對策分析08-07
C語言課程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措施探究論文04-11
素描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的論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