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理論視閾下看林紓對原作的操控
論文關鍵詞:意識形態 詩學 操控 重寫理論?
論文摘要:林紓不審西文,卻譯著頗豐,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影響的深遠。然而,由于不忠實于原作,存在著大量的篡改和刪減,他的譯作引起了人們廣泛持久的爭議。安德烈•勒菲弗爾提出的改寫理論給這些不忠實的翻譯提供了一個解釋的空間,把翻譯置于一個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研究,探討隱藏在不忠實翻譯背后的意識形態、詩學等因素。? ?
1 林紓及其翻譯?
林紓 (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及詩人,也是我國文學翻譯史上一位罕見的杰出的西方文學翻譯家,他不審西文,卻譯著頗豐,一生中翻譯作品達一百八十多種,是近代大規模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的第一人,他的譯作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影響深遠。?
然而,他的譯作卻引起了人們廣泛持久的爭議:一方面,他用古文翻譯的小說存在著大量的篡改和刪減,被傳統的譯界貶斥為“劣譯”;另一方面,其不忠實于原作的譯本受到了當時中國讀者的歡迎和推崇,并且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和文化沖擊。?
?
2 改寫理論?
傳統的翻譯理論(其以忠實于原文為宗旨,或以功能對等為原則)試圖建立起一套準則來判斷譯文的優劣,然而這些規范性的理論不能解釋林紓這種獨特的翻譯現象。隨著翻譯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20世紀90年代,蘇姍•巴斯內特和安德烈•勒菲弗爾等提出了翻譯的文化轉向,安德烈•勒菲弗爾繼而在他的《翻譯、改寫、文學名聲的操控》一書中提出了改寫理論,他認為翻譯實質上是譯者在主流意識形態和詩學標準影響下對原文本信息的操縱和改寫過程,其改寫的目的是使翻譯以特定的方式適應于特定的時代。在這種理論框架下,翻譯被放到政治﹑意識形態以及文化中去研究。改寫翻譯理論突破了傳統翻譯理論關于翻譯標準的束縛,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翻譯,將翻譯語境化,探討哪些因素促使譯者選中某些文本將其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在其翻譯的過程中,哪些社會文化因素制約著譯者的翻譯策略,以及譯文在譯入語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 意識形態和詩學制約下林紓對原作的操控?
首先,林紓翻譯外國小說受制于晚清當時社會的救亡圖存的意識形態。一是為了順應當時“向西方學習”的社會思潮,為清末的維新運動服務。林紓在早期的譯著中,寫下了很多序言、跋語、例言等,一再闡明他譯介外國文學的目的,在于輸入新思想、新學說,以開闊國人的視野,喚起民眾的覺醒。二是林紓鑒于晚清時期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日深,期望通過譯介反映其他民族苦難歷史的文學作品,來警醒國人,使人們認識到亡國滅種的危險正在迫近,從而發奮圖強,以求愛國保種!逗谂跆熹洝返姆g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經濟利益和民族情緒的渲染下,從1870年到1880年間,排斥華人的情緒在全美迅速蔓延。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導致了大多數的華人紛紛失業,顛沛流離,甚至遭到了屠殺。1901年,林紓翻譯美國廢奴小說《黑奴吁天錄》,就是因“觸黃種之將亡,因而愈生其悲懷耳” [4]。“余與魏君同譯是書,非巧于敘悲以博閱者無端之眼淚,特為奴之勢逼及吾種,不能不為大眾一號” [4]。他認為自己的譯著雖然俚淺,“亦足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之一助”[4]!逗谂跆熹洝烦霭婧螅⒖淘趪鴥纫疝Z動,為喚醒國民抵御外來奴役和壓迫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林紓往往為了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的需要,把原作中與當時中國的意識形態無關的或相沖突的內容進行大量的篡改和刪減。?
其次,林紓的翻譯還受制于當時社會占統治地位的詩學形態的影響。在中國,翻譯在“五四”之前一直未能占據一個獨立的地位,而是依附于文學。中國的文學向來注重“意境、神韻、情趣”等寬泛而飄渺的概念,譯者們都認為唯有這種譯法才適合文學作品,才能博得文人的喜愛。因此,在文人眼中,翻譯的標準是以文學厘定的。此外,當時的譯者大都同時是作家,一身兼兩職,他們很少提及翻譯的過程及技巧,序、跋實際上是對原作的藝術分析或感傷時世的議論。評者也多將譯作當著作評,“譯筆雅馴”成了當時對譯作的最高評價。這樣,譯者所追求的“忠實”往往是故事情節及整體風格的傳達,至于細節部分,只要無關譯者心目中宏旨的傳達,增刪是不重要的,同時為了達到“雅”,增強文學性的潤色是不可少的。林紓譯著中出現很多的增刪部分就說明了這一點。?
再次,華夏文化的自我推崇也表現在林紓對原著的態度上,對西洋小說的譯介是因為他看到了其中的改良群治的社會作用,而并非是對其藝術價值的肯定。文學上的民族優越感使其對原作的增刪不以為然,這也是晚清的意譯風尚。在翻譯時,林紓常采取歸化的策略,用中國文學的標準去衡量外國文學,相合處則欣然照譯,不合處則常加以刪改。讀林譯小說仿佛讀中國古典小說,西洋文學在他古樸的譯筆下涂上了一層濃重的中國色彩,古文的運用在相當程度上使得原著的面目變形。同時,林紓在翻譯國外文學作品時還要考慮到中國讀者的審美需求和閱讀期待。由于長期的閉關鎖國,絕大多數中國讀者對西方知之甚少,再加上中西在習俗、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直譯也難以被當時的讀者理解和接受。為了滿足和迎合中國讀者的閱讀期待,林紓要在理解口譯者敘述的基礎上,用讀者熟悉的語言改寫或增補原作。??
4 結語?
通過回顧晚清時期的社會現實,分析林紓所處的歷史年代主流的意識形態與詩學標準結合林紓的翻譯實踐,論證了目的語文化中的政治、文化意識形態以及詩學審美要求等因素,在宏觀層面上對文學翻譯過程具有制約和操縱作用。改寫者對原作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調整,目的是以使其符合所處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和詩學形態,從而達到改寫的作品被盡可能多的讀者接受的目的。因此,林紓的翻譯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錯譯或漏譯,而應該是在意識形態和詩學的制約下對原作的改寫。
參考文獻:
[1]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1-87?
[2]賀志剛.林紓和林紓的翻譯[J].國外文學. 2004;(2): 42-47?
。3]蔣驍華. 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闡發與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3;(5):24-29?
。4]林紓譯.黑奴吁天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1;2-184?
。5]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運動”以前部分)[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4?
[6]任訪秋. 林紓論.見:薛綏之 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365-380。?
。7]王秉欽.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73-91?
。8]王宏志. 一本《晚清翻譯史》的構思[J].中國比較文學.2001;(2):98-107?
。9]王曉元.意識形態與文學翻譯的互動關系[J].中國翻譯. 1999;(2):10-13?
。10]鄭振鐸. 林琴南先生.見:羅新璋編.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4-211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改寫理論視閾下看林紓對原作的操控】相關文章:
批判理論視閾中的科學倫理思想透視11-18
素質教育視閾下美術教育現狀分析11-14
試論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理論研究的生態學視閾12-09
淺論研究型大學視閾下專業建設的思考與對策12-01
以人為本視閾下高校圖書館管理的創新研究02-25
語言哲學視閾談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意向性問題02-20
言語行為理論下的翻譯等值11-15
試論多元文化下的藝術理論教學11-17
論國際教育視閾下本土教師異域文化觀1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