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慈善意識的調查研究
摘 要:通過調查問卷法對大學生慈善意識的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得出了大學生慈善意識的特點和影響因素,經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慈善意識受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就如何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慈善意識提出了可行性研究的思路,并希望以此來引導大學生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和實現社會價值。主要途徑有加強大學生的個人慈善素養,加強高校的慈善教育,加大慈善文化的宣傳力度,營造社會慈善氛圍。
關鍵詞:大學生;現狀;對策;慈善意識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也是慈善事業的倡導者和參與者。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是構建社會公民慈善意識的重要子系統,從大學生慈善意識的研究中可以洞察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的基本狀況和發展的基本脈絡。同時,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和繼承者,其基本道德素質對于實現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大學生由于年齡、認知水平局限,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慈善意識薄弱,對慈善活動熱情不足。為更好地了解當前大學生慈善意識現狀,筆者研制了調查問卷,對揚州大學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采取調查問卷的方法,調查方案是抽樣對各年級、各專業的大學生進行問卷式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問卷981份,有效問卷977份。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為:女生523人,占比54%,男生454人,占比46%。其中,專業分布為:文科226人,理工科365人,經管類271人,藝術類115人。年級構成為:大學一年級的有250人,大學二年級的有248人,大學三年級的有242人,大學四年級的有237人。調查對象家庭居住地在城市的有234人,在城鎮的有390人,在農村的有353人。生活費主要來源的調查中,來自家庭及親屬的有803人,來源于各種助學獎學金的125人,來自打工兼職的49人。
調查數據全部錄入SPSS17.0軟件,對回收的有效樣本進行數據分析。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大致反映出大學生慈善意識現狀,歸納出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基本特點,分析得出影響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因素,并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對策。
一、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基本特點
1、大學生對慈善的關注度較高,但是了解得較少
大學生對慈善的關注度較高,但是對慈善的了解程度并不深。調查顯示,經常關注慈善的有455人,偶爾關注慈善的有331人,合計約有80%的大學生關注過慈善,關注度較高(見圖1)。其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對慈善的了解僅為“了解一點”或“不了解”,可見大學生對慈善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全面。調查中認為非常了解慈善的有133人,比較了解的有203人,了解一點的有607人,不了解的有34人,“了解一點”和“不了解”的人數過半(見圖2)。
2、大學生對社會慈善現狀滿意度不高
大學生總體來講對社會慈善的滿意度并不高。調查顯示,調查對象對現在社會慈善的現狀的“滿意”和“一般”各有55人和340人,合計占比40%,而“不滿意”有351人,占比達36%,另外還有231人表示不清楚(見圖3)。同時,大學生對由學校發起的慈善募捐的信任度最高,有550人,占比57%,對民間機構的信任度最低,新聞機構的信任度居中(見圖4)。超過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公眾人物的慈善捐助行為對全社會具有“很強”和“較強”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見圖5)。
3、大學生參與慈善的方式多樣化
大多數大學生均表示愿意參加慈善活動,大多數大學生也都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途徑參加過慈善活動。調查對象中僅有32人表示不愿意拿出錢參與慈善事業,占比3%(見圖6),其余的被調查者均表示出了一定的參與意愿,有294人表示非常愿意參與慈善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大學生參加慈善活動的途徑、方式多樣,調查顯示,有920人,約94%的大學生參加過慈善活動,包括捐款,捐物,義演,義賣等,僅有57人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慈善活動。在參與過的慈善活動中,“現場捐贈”“通過手機、銀行、網絡等方式捐款”和“以志愿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慈善活動”的方式是大學生參與慈善活動的主要形式(見圖7)。
4、大學生參與慈善的動機不明確,且影響因素復雜
大學生參與慈善活動的動機并不明確,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是在“從眾”心理下參加慈善活動的,在動機的調查中,選擇“從眾”的有325人,占比35%,其余動機從高到低分別是社會責任心、同情心、學校安排(見圖8)。調查對象認為影響大學生參與慈善事業的因素來自多個方面(見圖9),有“個人經濟水平”“個人觀念信仰”“校園宣傳不到位,缺乏參與渠道”“慈善機構繁多,效率低下”“對公眾誠信度缺乏信心”等,影響因素繁多復雜。
二、大學生參與慈善活動影響因素分析
依據本次調查,通過樣本分析,我們認為,影響大學生慈善意識和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慈善對大學生慈善意識影響的張力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認為公眾人物的慈善捐助行為對社會有示范作用,可見,社會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通過各種社會形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改變著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公眾人物作為社會文化關注的焦點,其關于慈善的言論和行為更具示范作用。但是同時,大學生對現在社會慈善現狀滿意度不高,對民間機構發起的慈善募捐信任度偏低,認為“慈善機構繁多、效率低下”且“公眾誠信度不高”。當今社會出現許多“偽”窮人,欺騙公眾捐款,各種民間慈善機構運作不規范的報道常見諸報端,社會慈善機構的透明度不高,對捐款的使用情況、流向不明確,導致慈善事業誠信度缺失、公信力下降,還有“郭美美”等有關慈善的負面報道頻發,導致大學生對社會上慈善捐助活動持懷疑態度。可見,大學生慈善意識受社會大眾傳媒的影響較大,過多的慈善事業的負面媒體報道,會削弱大學生的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意向,而充滿正能量的慈善事件和行為的報道,則對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力。
(二)學校教育對大學生慈善意識培養的張力
學校是向受教育者傳播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的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它對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形成有著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的影響力。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學校發起的慈善募捐的信任度最高,但是同時,還有一半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校園宣傳不到位,缺乏參與渠道”是影響大學生參與慈善事業的重要因素。學校是培養大學生社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雖然現代高等教育已經把社會慈善事業、社會慈善知識和實踐作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并且對大學生的慈善認知起到了一定的導向作用,但卻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問題的:開課率不高,課程的可操作性不強。校園內與慈善相關的活動開展的較少,校園慈善文化氛圍還比較缺乏,慈善意識的培養、慈善教育還沒有真正滲透到教學育人之中。
(三)家庭熏陶對大學生慈善意識形成的張力
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于家庭或者親屬,兼職打工和助學獎學金僅為補充,由于沒有經濟來源,對其參與慈善活動有直接影響。雖然大學生對社會慈善的關注度較高,但是對慈善事業的了解并不多,這與每個人從小接觸的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有重要關系。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一個家庭經常參加社會慈善活動,認可社會慈善事業,那么這個家庭的子女對慈善事業具有較大積極性。然而現實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家庭缺乏慈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關注經濟發展、社會競爭,對子女的教育更加功利性和實用性,過度關注子女的應試教育,忽視了對子女的社會責任教育。
(四)個人修養對大學生慈善意識達成的張力
大學生慈善意識除了受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影響制約外,還受到大學生本身的個人修養,如社會認知度、個人知識體系等的影響,個人修養高的大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不斷陶冶個人品行,有較強的社會責任心,有利于慈善行為的形成。反之,個人修養較低的學生則對慈善活動關注較少。調查中,大多數大學生表示愿意參加社會慈善活動,且參與的形式多樣,除了“現場捐贈”外,還會“通過手機、銀行、網絡等方式捐款”“以志愿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慈善活動”。但是,部分學生參與社會慈善事業主要是“從眾”心理影響,往往是隨大流、跟形勢,積極性不高,參與慈善活動帶有功利性,對慈善活動的關注和參與還未能真正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因此,參加慈善活動的后續性和持續性不強。
三、大學生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養成路徑選擇
結合調查中反映出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我們認為可以從學生自身、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入手,不斷增強大學生慈善意識,激發他們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促進大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一)重視家庭的培養作用,提升大學生的個人慈善素養
家庭的培養作用對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家庭的慈善教育主要是通過父母和家中長輩完成的。因此,父母和長輩要言傳身教,發揮榜樣作用,要經常參加社區和其他組織的募捐活動,教導子女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要回饋社會,引導子女形成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只有在家庭慈善教育較好的家庭長大的學生,才會對慈善事業不那么陌生,才能潛移默化地吸收慈善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雖然受經濟因素制約,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多余的經濟物資援助他人,但是仍然可以選擇其他慈善參與方式,如網上慈善機構,義演義賣,加入社會志愿者團體等,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人,傳播慈善的種子。
(二)發揮學校教育優勢,加強校園慈善文化建設
學校應當把慈善設置為單獨課程,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優勢,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潛移默化地將慈善知識深入其中,不斷加強大學生對慈善活動的了解,并認識到慈善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巨大,將慈善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來提升大學生的慈善意識,不但可以凝聚學生的認識和力量,還可以對慈善認識發生偏差的個體行為進行糾正。學校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參與慈善的平臺,學?梢圆捎脴苏Z,海報等鼓勵形式,引導學生成立與慈善相關的學生社團,營造校園的慈善文化氛圍。還可以定期邀請一些慈善或公益組織的創始人來校做演講,拓展大學生的慈善認知視野。鼓勵黨員及學生干部帶頭參加公益慈善活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把做義工、志愿者納入到大學生綜合評價體系,促進校園慈善文化的發展,調動大學生參與慈善的積極性。
(三)建設良好輿論環境,營造社會慈善氛圍
良好的社會慈善氛圍會激發大學生參與慈善活動的熱情。加大慈善文化的宣傳力度,利用大眾媒體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慈善美德。大眾媒體在國民教育方面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大學生可以直接通過大量的媒體報道和社交網絡分析獲取信息,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和認同感。這就需要對大學生群體進行適當的引導,傳遞社會慈善事業積極的社會作用,傳遞正能量,從而增加大學生群體對社會慈善事業的信賴程度和心理依賴程度,樹立正確的參與社會慈善的動機。
網絡的普及為社會文化發展注入新的內容,微博、微信等新興信息傳播方式的興起,導致信息傳播迅速且廣泛,信息對人的價值評判和行為取向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公眾人物的示范作用來激勵社會各界關注慈善,激發大學生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慈善機構要不斷提高自身質量和誠信度,讓民眾特別是大學生對其資金使用的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況公開透明化等。同時,政府應加強對慈善機構的監管力度,完善慈善立法,促進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慈善事業中去。
參考文獻:
[1]陳鴻雁,魏艷.大學生慈善意識調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168-169.
[2]魏艷.當代大學生慈善意識研究[D].河北:河北工業大學,2012.
[3]常銳.大學生慈善意識培養及路徑選擇[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5-60.
[4]范春燕,衛靜芬.大學生慈善義工活動探究――以上海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10):56-61.
[5]陸廣峰.大學生慈善意識培養探微――以山東理工大學為例[J].學理論,2013:353-354.
【大學生慈善意識的調查研究】相關文章:
對高職學生意識與需求的調查研究03-20
大學生體育新聞需求及影響的調查研究03-24
道德意識03-03
關于大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策略研究03-01
淺淺論大學生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策略03-18
文秘專業建設的調查研究分析03-18
氣是古代中國人的意識及審美意識的基因03-22
身體意識與知覺美學03-18
感恩意識的缺失與喚起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