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師教育學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教育學 教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 合作學習 案例學習
論文摘要:教育學是師范教育中的必修課程,對師范類學生形成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的規律和方法具有深遠的意義,對當代教師素質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教育學教學的關鍵。筆者在公共教育學教學方法上做了一些探討。
達爾文曾經說過,“一切知識中,唯有關于方法的知識最有價值”。就教學方法來說,流派紛呈,理念雜多。面對這肥沃的理論土壤,我們的基本指導思想應該是明確的,那就是:在教育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讓高師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學習活動之中,理論與實際融合,形式與內容交匯,從運用與操作的層面上理解與吸納教育學知識。
一、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讓師范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要內容之一,強調學生通過實踐,
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新課程的這一新變化,對中小學教師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挑戰。不僅需要他們對實施新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加以研究,而且還要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一個人的研究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相關的知識,更離不開有指導的訓練。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研究能力普遍較低,與師范院校不夠重視研究能力的培養不無關系。教育學教學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經歷研究的過程,掌握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正確的研究態度和研究能力。根據教育學教學時數少的特點,教師可以圍繞基礎教育新一輪改革設計一些研究主題,或由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見習和實習的機會開展課題研究。通過研究進一步了解中小學的課改,接觸中小學教師并學習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和經驗,專題研究性學習使高師生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書本走向實踐,學生思維得到廣泛的發展空間,學生的科研能力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與提高。
二、進行合作學習,讓師范生的合作理念成為指導未來教學的思想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的成功不僅需要小組成員之間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而且需要個體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改變我國目前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學生群體的競爭意識過強,缺乏合作意識,更少有利他行為,缺乏與他人相處和交往的基本技能的現狀。將合作、競爭和個人行為融為一體,并進行優化組合加以利用,既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符合教學規律和時代的需求,是對傳統教學的單一競爭格局或情境的一大變革。
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個體提出問題,找出疑點之后,以小組為單位,自由組合,自由產生召集人、組長、記錄員、以8人為一組,圍成“O”型,成員主動亮出自己的疑點、問題,進行交流。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躍,精神飽滿,心情舒暢,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表意見,勇于大膽創新,課堂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同學們時而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時而“和平共處”、達成共識,待每個成員的疑點、問題都發表出來后,全組成員就疑點的多少,問題及策略的新穎性、科學性、具體性等條件,評選出該小組的三個最佳動腦獎,并說出評選的理由及提供的有效策略。此過程是學生披露靈性、展現個性的過程,一些深遠廣闊的珍貴思想由此而生,也是不同思想、觀點相碰撞、撞擊出五彩繽紛的“火花”的過程。
小組合作探究結束后,每組自覺產生一位講解員,作為本組代表,充任教師角色,面向教師與全體同學介紹本組的合作探究結果,可以是本組評選出的最佳問題或最有價值的疑點,也可以是受本組成員思路啟發,經過本組成員共同研討一致認同的觀點,最后根據以上評選最佳動腦獎的標準,評選出兩組最佳合作動腦小組。交流結束后,要求把個人、小組的有關材料一同交給老師,以便教師更全面準確地了解每個學生、每個小組的參與過程與努力程度。參與的過程、努力程度與評選的結果不僅與學生平時表現掛鉤,而且把它作為評定期終成績的重要依據。交流過程中,同學們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精彩之處掌聲不絕,疑惑之時雙眉緊蹙,觀點一致時頻頻點頭,報以微笑。組與組之間既暗中相互較量又明里鼓勵、欣賞,形成一種既合作交流又比賽競爭的良好氛圍,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集體精神的顯露,更是個體、集體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價值體現,是一個成就自我,幫助別人的過程。學生們交流的不僅僅是觀點、看法,更重要的是讓不同系別、不同班級的同學交流了思想和感情,加深了彼此間的理解與友情,更深刻地體味出“同舟共濟”的現實意義。[1]
三、運用自由演講等形式,讓師范生口頭表達素質得到鍛煉
教師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教師與其他科研人員的最大區別在于教師必須用語言“傳道、授業、解惑”,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作為一名合格教師所必備的條件。語言優美,飽含感情,語速適中,重點分明,抑揚頓挫,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不但可以實現知識教學目標,更有利于實現情感教學目標。為此,在教育學課堂上,每堂課前5分鐘可讓學生自愿或輪流到講臺開展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各種創造活動。其要求有三:(1)自由。形式不限,如可采用演講、唱歌、朗誦、繪畫、書法等形式,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可介紹影響自己最深的教育名著,可介紹健康向上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也可展示自己在板書和畫簡筆畫等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現自身的特長、愛好。平時要求學生做有心人,有專業的敏感性,善于從報刊及文學作品中發現并摘抄有關教育方面的名言警句,尤其要關注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非教育家的教育觀點,如愛因斯坦、托爾斯泰、貝多芬等,他們的見解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形式既創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2)創造。不論采取何種形式,都要標新立異,展示自身的特長、愛好,充分體現個體的價值。這樣可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特點,先找出自己的亮點,再按照周密的計劃,通過持之以恒的鍛煉,使自己的特長得到進一步發展。(3)限時。時間限于5分鐘,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表現自我,時間雖短,但在競爭的氣氛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學生活動完畢,教師及時反饋,指出優缺點,學期末評出優秀范例。如有可能制成錄像帶放映出來,使學生在愉快的狀態下取長補短。這樣的活動,學生以自愿的心態投入,讓學生在不經意打造的文化氛圍中汲取營養,從而真正掌握教育學理論,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教師所必備的各種能力,如組織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板書及繪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等。
四、嘗試使用案例教學法,讓師范生通過實例盡快融入教育教學實踐
教育學課程大體屬于應用學科,本身來自于實踐,所以具有采用案例教學的先天優勢。一旦確定某項教育內容適合采用案例教學法,便可以著手進行課程設計。第一步應確立教學目標,盡可能使目標表述為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第二步選擇或組織案例,這是案例教學的前提。師范教育的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2](P.6)一個好的案例是能把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可使教師和全班學生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一個好的案例可使課堂討論一直圍繞只有真實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問題來進行,它是學術思緒馳騁的依據。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和教師更多的參與,這種參與從課程設計以后便開始,教師和學生都要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諸如在學生方面分析案例教學中應承擔的角色,使學生樂意參與案例教學,成為一個積極者,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仔細的閱讀思考,適當進行小組討論,這是學生準備案例學習的兩種水平。在教師方面涉及內容的掌握,諸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教學組織的把握。
在教學實施階段,案例的討論是核心部分。首先在開始階段,進行案例討論也就意味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并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其次,師生共同對案例中的論題進行必要的分析,甄別出案例中的疑難問題,并據此嘗試性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后兩個階段分析的基點。再次,便是備擇方案的討論,備擇方案可來源于學生前一階段的討論,也可由教師建議提出,這視學生發展情形而定。討論時有時需進行幾輪分析,預先削減其中的一些不適宜的方案,然后對比分析相對適宜或適宜方案的優缺點,確定最佳的方案。最后實施階段是最佳方案在實踐的延伸,學生可依前面所確立的方案作實施計劃。這對學生教育實踐性價值觀、實踐技能技巧的初步形成有很大幫助。
總體而言,學生通過案例教學有助于提高其表達、討論、技能,增強面對困難的自信心;有助于理解教學中出現的兩難問題,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但案例教學也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并非所有課程內容都可以參與。這一點在教學實踐中尤應引起重視。
文章系“十堰廣播電視大學教育學院校級課題”。
參考文獻:
[1]嚴啟英.“自學—探究—合作”教學模式微探[J].廣西格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4)
[2]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談高師教育學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史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論文11-22
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研究11-17
談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美術教學改革12-02
《數字圖像處理》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探索11-24
高師書法教學方法探究11-24
談《光學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11-20
淺談藥理學實驗課教學方法探索與改革論文11-22
借鑒美國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高職課堂教學方法11-3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