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彈性學分制的學分互認互換建設
論文摘要:隨著教育的終身化、全民化、國際化發展,校際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廣泛和深入,受教育者從不同渠道獲得學分的機會越來越多。彈性學分制下高校專業教育其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要求構建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有效地將受教育者從不同渠道獲得的學分和大學專業學習學分要求進行聯系是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高校目前學分互認互換模式單一、制度不全、手段不完善的情況,建立學分互認和互換體系就顯得非常必要。
論文關鍵詞:高校;彈性學分制;學分互認互換
一、學分制改革催生學分互認互換體系的建設
自1999年國家實行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步入大眾化的教育階段。高校為適應大眾化教育的要求和特點,紛紛進行了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行學分制管理成為高校的改革目標之一。
在學分制管理的起步階段,大部分普通高校實行學年學分制,簡單地將原先的課程學時折合成學分,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學分獲得只能通過在本校的專業課程學習,學校在學分管理上只承認在本校專業課程學習的學分,因此管理相對簡單,制度剛性有余柔性不足,這不利于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推進學分制改革的進程中,借鑒學年制和完全學分制的優缺點,目前部分學校提出了彈性學分制的管理模式,即用“學分”來衡量學習量以外,學生在校學習年限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伸縮,學習者可以根據本人的學習能力延后修讀課程學分,也可以提前修讀學分,甚至可以中途創業,或出國學習休學等等,學生修滿規定的課程學分作為畢業的前提條件。這種管理模式更加兼顧到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管理更加人性化。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學分”的獲得和累積就顯得很重要。
學生獲得學分的渠道是多樣化的。隨著現代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健全,教育正朝著全民化、終身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全民獲教育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社會上各種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存,如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網絡教育等等和大學本科教育并存;受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也有所突破,終身教育被提倡,走出國門和校門進行校際間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才培養的手段和規格是多樣化的,受教育者“學分”獲得的渠道也是多樣化的。
在彈性學分制下,高校本科專業教育其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厚基礎即加強公共基礎和學科專業基礎培養,強實踐即改革實踐教學方式和加強實踐教學,求創新即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獨立個性品格和探索精神,重素質即加強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的培養。這種定位要求構建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專業教育要想架構起多樣化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將受教育者從不同渠道獲得的學分和大學專業學習學分要求有效地聯系,就必須建立一種學分的互認、互換體系,使不同層次、不同手段、多規格培養獲得的學分能被有效、合理地相互認可和轉換。
二、高校學分互認互換建設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學分互認互換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開設輔修專業、與國外高校開展交換生項目等等,但總體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模式單一
學分互認互換模式比較單一。比如地域優勢不明顯的學校,其學分互認模式和內容都相對簡單,主要有校內課程學分互認互換和對外合作交流學分互認互換兩種形式。校內學分互認互換主要是開設一些輔修專業,規定輔修專業中途退學的學生其部分課程成績可作為主修專業的公選課學分;對外合作交流主要是以項目的形式與國外高校簽訂合同,學生以交換生的身份進行為期2-3個月的交流學習,國外學習的課程通過認定可作為本校專業的課程成績。而一些高教園區的學校,其校際間交流條件相對成熟,但因各種原因如所謂的“學分不等值”、“學分貴賤”之分和資源利用成本等影響,其優質資源如硬件資源、課程資源仍然不能有效地被共享,只有部分公共選修課可允許跨校修讀參與學分互認,學分互認互換進程進展緩慢。
2.運行機制不暢,制度不健全
規章制度缺乏,運行機制不暢是高校學分互認互換建設工作難以開展、不順暢的一個主要原因。如某些高校在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中綱領性地提到“學生根據校際協議跨校修讀課程獲得的學分可以轉換和認定”,而具體學分轉換和認定走什么程序,誰來認定,哪些學分可以轉換和認定等等都沒有具體的制度和實施細則來規范和管理,只制作了幾張簡單的表格讓學生申請,管理瑣碎不成體系。在交換生的管理方面,學生出國交換因管理制度缺乏,導致主管交換生事務的外事部門和教務管理部門在交換生管理上就相互脫節,外事部門只管送走學生,與教務部門缺乏溝通,教務部門不掌握學生何時出國交換、交換項目和交換時間,造成交換生在交換期間其教學管理如校內課程學習安排和考試管理安排成為真空狀態,教師選課名單上有交換學生名字,而在平時上課時學生從未出現過,期末考試有的來參加,有的不來參加,學生平時成績無法界定,導致老師及相關部門無法進行有效管理。
3.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支撐
作為教學管理的主管部門,其教學運作一般都采用教務管理系統進行管理。由于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彈性學分制管理剛剛起步,學分互認互換建設在推進整個學分制進程中的重要性意識不到位,管理手段建設相對滯后,學分互認互換模塊仍沒有上升到作為教務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的高度上來建設。學生從不同渠道如校內輔修或跨校選修等獲得的學分被學校認定后,其結果只能通過從對方部門或學校提供的紙質結果傳遞,然后由管理人員錄入教務管理系統。正是由于管理手段的落后、共享程度低,才使得校際之間、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暢,學生過程管理和監控缺乏,結果管理也成為半手工狀態。
三、關于學分互認互換建設的探討
學分互認互換建設在學分制改革的進程中是不可逾越的一步,雖然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但高校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創造機會和條件,努力加快學分互認互換建設的步伐。
1.建立多樣化的學分互認互換模式
各高校應建立模式多樣化的學分互認互換體系。(1)實施校內認定多樣化,可以建立主輔修制的學分互認和互換,學籍變動先后包括轉學、轉專業等學生的學分互認互換,各類創新實踐活動如學科競賽、科研創新計劃、實驗室開放項目等獲獎或成果的學分認定。(2)建立各類資格證書以及等級考試的學分認定,學生通過各類有資質的機構獲得的各類證書可以作為相應性質的學分,或者學生外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達到一定的值也可以認定為校內相關外語和計算機類的課程成績。(3)加強國內高校之間教學共同體建設。校際之間通過簽訂協議的形式開展多樣化的合作,實施優質資源共享,包括教師資源、課程資源、圖書資料以及實驗室儀器設備等資源的共享。一方面可以彌補部分高校因辦學經費緊張帶來的資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具有優勢學科和優質資源的高校既可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又能發揮和創造最大效益,使學生也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選擇權,如學生在外校選擇優勢學科課程聽課、借閱圖書、做實驗等,其課程學習成績學分可以作為本校課程學分來認定等等。(4)參與國際合作擴大對外交流。國內高?梢院蛧飧咝R皂椖康男问胶炗唴f議進行合作,參加2-3個月的短期交換和交流,學生在交換交流期間可以選擇和專業相關的課程學習,獲得的學分可以作為本校的課程學分進行認定;另外學校也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合作期較長的項目,如學分互認2+2項目和3+1項目等,即在本校學習二至三年,在國外學習二年或一年,回校后進行相關課程的學分互認。
2.建設學分互認互換的管理制度,規范運作
制度是有序管理的根本保障,沒有系統完善的規章制度的支撐,任何管理將無章可循,管理將會變得瑣碎和被動。因此在推進彈性學分制實施的過程中,高校應根據多樣化的培養方式構建一套系統的、完整的學分互認互換體系,制定科學的學分互認互換管理制度,規范學分互認程序,確定學分互認項目,如校內互認項目、校際間互認項目、國外交流合作互認項目以及各種職業技能項目、實踐創新類項目等等,并根據項目內容確定學分互認條件和要求,完善在學分互認過程中各學院和職能部門的責職,做到項目學分認定科學合理、規范和高效。
3.建設學分互認互換的教務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是管理高效的支撐,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來帶動管理上水平上層次是有效的途徑。筆者認為,在普遍運用教務管理系統來進行教務運作管理的時代,針對學分互認管理還相對薄弱的情況,各高校在加強學分互認體系建設和探究的同時,應加大對學分互認互換管理手段的建設,以手段促改革。如將學分互認互換體系上升到教務管理系統中的模塊層面進行建設,可設計交換項目生學分認定,主輔修專業學分互認,學籍變動學生學分互認,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學分認定,創新實驗類學分認定等項目菜單。在完善教務管理手段的同時,還應加大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力度,實現校內學生、課程、師資、教材、財務、圖書后勤等信息共享,并運用網絡技術建設校際間的合作共享體系,從而切實保障學分互認互換工作的順利開展。
上一頁 [1] [2]
【試論彈性學分制的學分互認互換建設】相關文章:
試論學分制背景下高校學風現狀調查與分析03-04
論學分制的高職高等數學課程體系建設11-26
淺談學分制下學生激勵與約束機制探討12-07
試析地方高校學分制管理需走出的誤區03-02
湖南大學完全學分制實施約束因素分析論文11-23
全學分制下財政學課程選修的影響論文02-26
試析近十年我國高校學分制改革的實踐與探索03-0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