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學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中,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一、自主探究
大多數學生往往對新學習的內容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后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開始學生較難理解,但經過認真觀察、仔細對比后便能發現:長方形的周長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有了半徑的長,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師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能力,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讓學生嘗試去完成,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
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有時題意較難理解。如:一張長4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最大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點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的,并且知道了當最大面是正方形時面積最大,也就是此時的體積最大,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了;看過了可能會明白;而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因此,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三、聯系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苯處熞獎撛O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這樣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身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學習間隔規律時,讓學生表演男女間隔排列;教室中的桌凳排列等,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直線)時,起先的物體總比另一種物體數量多一個。然后再讓學生男女間隔成圓形排列,體會圍成圓周式排列時兩種物體個數相同。通過多次的情景體驗,大多數學生理解了間隔排列中的數據的規律,以后解答類似問題時較容易解決。
總之,課堂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在體驗中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充滿活力,減少了學生對數學的枯燥感,激起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和學生一起經歷知識獲取的過程,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探討數學,體驗生活。
【實踐中學數學】相關文章:
中學數學教學與育人12-08
論中學數學教學方法11-24
中學數學教學難點的成因及對策11-14
中學數學論文開題報告12-09
新課改下中學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12-04
中學數學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03-25
如何改善中學數學的教學效果11-17
中學數學說課的基本原則12-02
關于中學數學習題教學的若干思考03-26
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03-07
- 相關推薦